<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階段性與突破口的論文

    時間:2024-07-20 01:20:01 教育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階段性與突破口的論文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用,用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用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用來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

    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階段性與突破口的論文

      而教育信息化應用的突破口和落腳點都是在課堂。正如首都師范大學遠程教育研究所蔣國珍所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不是將信息技術引入學校,而是要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促進學生的發展。將技術應用于課堂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不能謀求一夜之間,應用花開遍地。

      蘇州市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的過程也說明了這一點。他們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遠程培訓、機器人制作等也是有一個過程的,日積月累后才有了今天廣泛的應用范圍。

      雖然信息化的重點是應用,但我們也不能盲目地用,否則會適得其反。——編者

      關注應用之思考

      為什么日常教學中教師很少使用信息技術,如何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有效使用技術,實現課堂教學的信息化?有一種觀點認為,信息技術裝備利用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合適的教學資源,并提出“資源建設是重中之重”,類似的表述還有:“硬件設施是基礎,資源建設是核心(所謂“路”和“車”的問題),人才培養是關鍵”。而我們在北京部分中小學的研究表明,即使有了軟硬件,有了較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了教師培訓,信息技術也不一定就能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普遍、持續地用起來,真正發揮作用。中小學課堂教學信息化過程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困難和障礙,首要障礙并非是缺乏適當的教學資源。

      課堂教學信息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不是將信息技術引入學校,而是要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促進學生的發展,即基礎教育教育信息化的落腳點在課堂,突破口是課堂教學的信息化。

      要讓信息技術真正進入日常課堂,絕非是一個簡單的“路”和“車”的問題,“路”和“車”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非教育、教學層面的問題。研究表明,課堂教學信息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可以分為“技術操作階段、技術采用階段和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雖然不同學校、不同老師在各個階段所經歷的時間、遇到的問題各有差異,但每一階段都有其突出的障礙,我們稱之為“坎”,每一道“坎”都可能將信息技術擋在教室之外(見下表)。每當越過一個障礙,都讓人感到柳暗花明,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新的障礙又會凸顯。

      “整合技術”是課堂教學信息化的第一個突破口

      出于對信息技術的新鮮感或對教育信息化的期待,大部分教師都很愿意嘗試將信息技術用于教學,從課堂觀察中我們發現,在經歷了最初的幾次挫敗后,大部分教師在第一階段即選擇放棄,事實上,這些教師根本就沒有進入到“尋找合適的資源”的狀態。在很多教師看來,電腦、投影儀等只是“設備”(這些設備也的確就是些通用設備),而非“教具”,它們與日常使用的粉筆、黑板完全沒有關聯,并非完成日常教學任務所必需之用具。這種現象與微波爐在一些家庭基本閑置的狀況頗有幾分相似之處,盡管說明書上介紹它能烹飪出多種美味佳肴,但是,沒有多少中國人愿意放棄“火+鍋”的煎炒烹炸。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課堂教學信息化遇到的首要問題不是缺“米”(教學資源),而是新“炊具”不好用,或者不習慣用新“炊具”,不會用新“炊具”。在這種情形下,即使有“米”,“巧婦”也難為之。因此,我們的結論是:將信息技術擋在課堂外的是“技術”本身,不合理的技術方案是課堂教學信息化的第一重障礙。

      因此,要實現課程整合,先要整合技術。“教育科技,以人為本”,體現在教學軟、硬件設計和開發的創新思路上,是要從教師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從技術的功能和開發者特長、愛好出發;要適應教師,而不是試圖改變教師;要讓新工具幫助教師,而不是去束縛教師;體現在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決策上,就是要引導企業開發人性化的、專業化的教學產品,推薦一些適合教師的、可靠的技術解決方案。比較理想的技術解決方案應該具備以下特征:多媒體、一體化(如將黑板、粉筆、電腦、投影等整合為一體,去掉電腦的一些多余功能,滿足教和學的需要),穩定性、可靠性高,免維護,操作簡單,易學易用,性價比高。

      “整合技術”是課堂教學信息化的第一個突破口,而只有實現第一個突破并進入課堂教學信息化的第二階段,大力建設教學資源才可能有意義。如果軟、硬件難學、難用的現狀沒有根本性改觀,如果信息技術解決方案沒有真正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將資源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投入越多,閑置就可能越多,浪費就更大,至于讓教師“人人動手做課件”,更是事倍功半,舍本求末。

      根本突破在于教學改革與信息化的互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是當前教育研究的兩大主題,無論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還是教育信息化,最終的落腳點都在課堂、在教學過程。2001年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但是,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如何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以“粉筆+黑板”實現起來局限性很大,而信息技術應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從技術角度看,“粉筆+黑板”的功能更適用于傳授式教學,而難以用于“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然而,“傳授”和“接受”的慣性依然很大,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形,很多愿意使用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方式還是灌輸式的,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往往并無優勢,甚至是畫蛇添足,淪為一種新的灌輸式的教學——“電灌”。“灌輸式”教學的后果是:學生腦子里裝滿了太多的答案(已知的知識),而發現、探求未知的意識被削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打折扣,創新思維被束縛,教學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證。

      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示是:如果教師從“灌輸式”教學轉向“引導學生質疑、合作、發現、探究”,信息技術就可能成為教改的重要工具,即創設“質疑、合作、發現、探究”情境的工具,在教學改革中發揮作用,并且信息化帶來的教學效率的提高,使教師有時間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擅長主動參與的學生也會從中受益。

      中小學課堂教學信息化過程的階段性特點告訴我們,基礎教育信息化不能采取一個模式,一種思路推進,而應根據不同階段特點,采用不同的應對措施。以信息化支持和促進教學改革,以教學改革引領信息化是實現基礎教育信息化根本突破的關鍵。

    【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階段性與突破口的論文】相關文章:

    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階段性與突破口03-26

    淺談課程改革的基礎教育論文02-07

    創新教育要選準突破口探究論文04-01

    物流信息化新思路論文11-17

    圖書管理信息化論文11-11

    從基礎教育的美育現狀談立德樹人論文12-11

    基礎教育改革下學校文化的建設的論文07-02

    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的論文12-08

    工程管理信息化應用模式探究論文11-21

    工程檔案信息化管理論文11-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蜜臀|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你懂得| 国产精品丝袜黑色高跟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婷婷成人国产精品|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 999精品色在线播放|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丝袜| 最新在线精品国自av|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麻豆|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线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乱伦| 亚洲婷婷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日本|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夜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北岛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无码av| 精品国产sm捆绑最大网免费站| 97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性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欧美 日韩 精品 另类视频| 精品永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Aⅴ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