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若干問題的思考
縣(市)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其改革與發展進程如何,對全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推動縣域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促進其快速健康發展,應對入世新要求,對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幾個突出問題進行初步探討。一、農業生產經營小規模與大市場的問題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超小型”經濟保持了農民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其弊端日益顯現,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發展市場農業的制約。一是與市場農業對資源配置合理性的要求相矛盾。從目前農村勞力、農用機械、技術和資金等生產要素的配置看,小規模生產存在著勞動力的過多浪費、機械化程度低、技術水平不高和投入單薄等不合理狀況,增加了農產品生產成本,降低了市場競爭力。二是與市場農業對經營方式規模性的要求相矛盾,使得分散經營的產品即使是與市場對路的,也會因缺規模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三是與市場農業開放性、靈敏性的要求相矛盾。由于思想觀念問題和市場的不確定性,農民對市場變化反應遲鈍,靈敏度不高。
筆者認為,實現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順利對接,就是要緊緊圍繞市場,堅持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導思想,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農產品規模化、批量化、商品化,不斷提高產出率、優質率、市場占有率,全面推進縣域農村經濟發展。
(一)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調整區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發揮比較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幅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調整產品結構,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化和專業化;調整就業結構,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推動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向農業的服務業和非農產業分流。
(二)大力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在項目申報、審批及土地征用、稅費征繳等方面予以優惠,依托農業主導產業,大力培育和引進科技型、流通型、加工型龍頭企業。今后,應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引導和組織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連接機制,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三)培育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農民經紀人是農產品銷售流通的主體之一,為一方農民調整種植結構作出了很大貢獻,要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著力培育、管理、支持農村經紀人,在經濟上給獎勵、政治上給地位,及時為其解決難題,促使其不斷發展壯大。
(四)引導發展農產品產銷協會。運用市場機制,按產業和經濟流向,堅持群眾自愿的原則、因地制宜的原則、全面覆蓋的原則,引導組建以農村能人牽頭的各類農副產品產銷協會,帶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和銷售,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為農村經濟服務。
二、生產力水平低下與科技水平不高的問題
縣域科技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科技意識淡薄,勞動力素質低下;二是科技推廣應用水平不高,資源浪費嚴重;三是科技推廣應用面不大;四是科技人才缺乏;五是缺乏足夠的科技投入等等。從縣域經濟發展實際分析,必須牢固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大力實施“科教興縣(市)”戰略,依靠科技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一)突出科技項目建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要緊緊抓住我國加入WTO這一契機,全面加強對外經濟和技術合作,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吸引高科技企業前來投資興業,大中城市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前來興辦高新技術項目。二是著力盤大盤強已有高新技術企業,使之真正成為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三是積極創造條件,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活力的中小科技型企業的成長壯大。
(二)突出技術創新,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一是利用新技術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步伐,不斷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二是注重引進和發展高新技術,努力搶占科技競爭的制高點,促進技術優勢與資源優勢相結合,并在政策上給予引導和支持。三是加快新產品的研制開發,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提高市場占有率。四是廣泛開展群眾性的科技創新、技術比武活動,激發工人群眾的小改小革和創造發明的熱情。
(三)突出農業科技進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包括農作物良種化、高效養殖科技、農產品加工技術、避災農業科技、農村科技引導與培訓。
(四)增強科技意識,創造科技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條件。加大研究開發機構的建設力度,建立完善專家顧問制度,積極推行科技人員以技術投入和服務等多種形式參與分配,充分發掘科技人員的潛能。同時,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體系。
三、小城鎮建設與大農業的問題
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推動大農業向縱深發展,必須以小城鎮作為有效載體和支撐,把小城鎮納入大農業發展的范疇,以此帶動大農業的協調發展。
(一)堅持小城鎮建設和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二次創業“三大戰略”一起抓。努力尋找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在發展農業產業化和鄉鎮企業中尋找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在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同時,促進大農業發展的雙重效果。
(二)切實加強小城鎮規劃工作。應把握建設重點,避免平均用力,注重規劃的超前性、科學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盡快扭轉小城鎮規模小、水平低、功能差的狀況,提高規劃質量和品位。
(三)積極探索多元化投資體制。在財政投入有限的情況下,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辦法,通過經營城鎮增加投入,進一步放開基礎設施投資限制,用好政策性資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四)加快小城鎮綜合改革步伐。一是加大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實力度,對在小城鎮具備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穩定的就業條件的農民,分期分批逐步辦理城鎮常住戶口手續。對于在鎮區落戶的農民,在就業、醫療、子女上學、入托等方面,應享受與原有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二是積極推進小城鎮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小城鎮建設用地實行政府統一征用、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出租(出讓)、統一管理。根據自愿有償原則,放活土地使用權。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
四、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問題
縣域經濟要加快發展,必須要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從思想上跳出“縣域經濟等于資源經濟”的怪圈,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效益經濟、長遠發展的觀念,既要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搞好開發,加快發展,又要科學規劃,注重環保,做到可持續發展。
(一)貫徹“節省資源,適度消費,注重內涵開發,實施總體調控,大力保護環境,實施生態建設”的總方針。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資源型經濟向資源優勢型經濟轉化,使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均衡地發展。
(二)對土地、山林、礦產等自然資源進行認真普查、全面論證。科學制定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努力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確保資源開發利用的科學性、計劃性,避免資源大量浪費,爭取最大的綜合效益。
(三)圍繞可持續發展目標,切實加強環境的綜合治理。一是要加大環境保護宏觀調控的力度。大力推進“綠色工業”和“
【縣域經濟發展戰略若干問題的思考】相關文章:
江西省縣域經濟發展戰略03-07
關于訴權若干問題的思考11-22
保險學案例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03-19
對我國責任保險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03-22
關于防火分隔、耐火極限若干問題的思考03-07
對我國資本結構理論與實踐若干問題的思考03-20
淺論對高校網絡課程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03-05
有限責任公司轉讓股權若干問題的法律思考03-18
試論勞動力成為商品所需條件的若干問題思考03-21
對我國企業債券發展中若干問題的思考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