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稻田間管理技術要點論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經?吹秸撐牡纳碛鞍,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水稻田間管理技術要點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水稻田間管理技術要點論文 篇1
摘要:水稻生產過程中,每個環節都不能忽視,精細化的管理是水稻穩產、高產的必要手段。一般水稻移栽后便進入田間管理階段,也是水稻管理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水稻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緩苗,所以管理的重點是促返青,保成活,增加分蘗,促進幼穗分化。管理的手段是加強水肥管理、水溫調節,達到壯根、壯稈和促蘗的目的,從而實現穩產、增產、優質的生產目標。
關鍵詞:水稻;技術;水肥;田間管理
一、水的管理
1.1 淺灌、間灌
水稻移栽后,由于稻苗尚小,根系發育不完全,對水肥的吸收能力相對較弱,加上剛移栽根系需要一段時間的恢復,而且風大、氣溫高,葉片的水分蒸發較快,所以剛插秧后的稻苗要保證水分供應充足,馬上建立水層,但不宜大小漫灌,以淺灌為主,水層深度以苗高的一半為宜,最多不超過苗高的2/3,不能淹過苗心,這樣的水層一方面能防止葉片水分過度蒸騰導致苗枯;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保濕的'作用,防止夜晚氣溫低溫產生凍苗。待水稻苗開始返青,要把水放掉一些,保持淺水層,深度控制在3~5厘米左右,這樣的淺水透度性好,利于水溫、地溫的提升,能有效促進秧苗的根系發育,出根快,發新根多,秧苗也能早分蘗。另外秧苗返青后也可以采取間歇的方式灌溉,一次灌水3~5厘米淺水,然后任其自然落干,田中坑窩有水、田面無水則再進行灌水,循環進行。
1.2 曬田
曬田的目的是加強水稻分蘗,促進水稻的幼穗分化,通過曬田能促進土壤的理化性質變化,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環境,使植株的生長中心由蘗向穗轉移,利于大穗的培育。經過曬田以后,植株的根系發育加強,植株葉節變短,長粗長壯,對于抗倒伏能力有明顯增強,經過曬田能大大提高分蘗成穗率,促進穗粒數和結實率增加。曬田時間一般在水稻對水分不敏感時期進行,這時期基本田間莖數達到計劃莖數的一多半,水稻的有效分蘗基本終止。如果水稻植株在這段時期長勢過旺,出現郁閉較早,葉色變黑、葉下披,同時如果不出現拔節黃,或者土質較粘、地勢較低的田塊,要進行曬田1周左右,如果沒有上述情況則可以不進行曬田。曬田程度要結合苗情和土壤而定,基本要達到田面發白、地面龜裂、池面見白根、葉色褪淡挺直,這樣能夠促進壯稈,控制上部徒長,促進根系發達。曬田也要結合氣候、土壤、肥料供給和苗的長勢情況來決定曬田與否、曬田程度及曬田時間。苗數足,葉色濃,長勢旺,肥力高的田應早曬、重曬,以人立不陷腳,葉片明顯落黃為度;相反則應遲曬、輕曬或露田,田中稍緊皮,葉色略退淡即可。曬田不宜過頭或不足,要靈活掌握。
1.3 增溫灌溉
為了保證灌溉時不導致地溫過低而影響水稻的生長,要進行增溫灌溉,所采取的措施是進行灌溉時間的合理安排,一般灌水時間應在日落前1~2個小時到日出后1~2個小時這個時間進行,這是針對于河水而言,如果是井水灌溉,要先把水放到曬水池中,延長灌溉渠道,加寬進水口,采取表層水灌溉等辦法,力求所灌溉的水溫不至于過低,減輕低水溫對水稻分蘗及生長發育的影響。
1.4 檢查防漏
灌溉完以后,要經常對田埂的堅固性進行檢查,防止漏水的情況發生,一旦發生漏水會導致肥料及除草劑的流失,影響水稻的生長,反而失去除草的作用,引起田間雜草生長過旺。如果水流到其他水層會導致其他田塊的水層過深,影響其他田塊的水稻生長,甚至導致田埂的連銷毀壞。要經常對田埂進行修整,確保不出現漏水情況。
二、肥料的施用
水稻返青后會進入快速生長期,由于根系的不斷發育以及分蘗數的增加,對于養分的需求呈不斷增加趨勢,所以肥量也要不斷增加,而且此時地溫相對還較低一些,土壤中養分沒有完全釋放,加上基肥的全層施,根系處于表層土中,很容易產生養分不足而影響發育的情況,要及時施用分蘗肥,主要以氮肥為主,占整個生育期肥量的1/3左右。
2.1 施肥量
分蘗肥的重點是氮肥,在整個生育期中,此階段可施用1/3左右的分蘗肥,畝用尿素3~5公斤,可根據土壤的肥力情況酌情增減,肥力好的略減,肥力低的要適當增加,壯苗早插的可少施,弱苗晚插的可多施。根據秧苗的生長情況酌情增施一些微肥。
2.2 施肥方法
施肥時要早施,這時因為氮肥施用后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發揮作用,因為氮肥的肥效發揮得較慢,分蘗要盡早施,一般在返青后立即施用;施肥時要看苗情,分蘗肥的80%要全田施用,其余的20%要看苗的長勢進行適當調整施用,苗勢好的略減,苗勢差的多加一些,這樣施用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全田苗齊,達到基本一致的長勢;施肥時也要看天氣,一般雨天或上午露水較大的時候不要施肥,避免葉上有水粘肥融化產生燒苗現象;施肥后要保持田間的水層,不要排水,待自然落干后再進行灌水。
三、病蟲草害的防治
近年來東北地區水稻在返青后常常易發病蟲害,常見的“四病三蟲”,即水稻條紋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二化螟、稻飛虱、水稻蚜蟲以及稻薊馬、稻苞蟲等害蟲,在田間管理中要經常進行田間巡查,密切關注水稻的長勢,及時發現病蟲害的發生苗頭,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防治,多采用化學藥劑噴灑的方式進行防控,常用藥劑有井崗霉素、多菌靈、菌毒清、吡蟲啉、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等,在使用時要分清不同藥劑針對的病害蟲害種類,按說明進行操作,避免用藥不當而產生不良后果。對于水稻草害要選擇對雜草殺傷而對秧苗無傷害的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對一些較大的雜草可進行人工除草除稗。
水稻田間管理技術要點論文 篇2
1引言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5次評估報告的結論指出:氣候系統變暖是毋庸置疑的,人類活動致全球變暖的可信度已超過95%。由人類活動造成的主要甲烷來源是農業,多來自于牲畜的腸道與糞便以及水稻栽培!吨腥A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顯示,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的17%來自農業,其中CH4和N2O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50.15%和92.47%。稻田排放的80%至90%甲烷是由生長在植物根部的微生物產生的;其中一些氣體溶解于水,但大部分甲烷與水一道被植物的根吸收,隨后傳送到莖和葉,并最終逃逸到大氣中。清潔發展機制(CDM)方法學——“CMS-017-V01在水稻栽培中通過調整供水管理實踐來實現減少甲烷的排放”(簡稱“指南”),并已經被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的自愿碳減排方法學。截至目前,清潔發展機制網站及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網站還未發現該類項目的備案。本項目嚴格采用指南進行設計,以探索水稻栽培過程中碳減排作為自愿減排項目的經濟性和可行性。項目位于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河口鎮內2個村委會3個自然村,分別為新村、金發、長家壩,總面積124.5畝。
2項目事前預估
根據方法學的碳層劃分設計了項目基線調查表格,經整理走訪農戶基線調查表格,項目地塊僅含2個碳層,分別為施用農家肥和不施用有機肥。根據指南,利用默認值估算減排量,即利用IPCCTierI方法推薦的默認值計算減排量,其計算公式見圖。
3項目監測
3.1監測樣本
根據指南,每個分組設置不少于3塊觀測樣點,同時對應3塊基線參照稻田,每個分組共計6個觀測點,兩種分組共計12個。由于小街與糯基存在地域差異,因此,兩地各分兩種分組,即需要24個觀察點,按照碳層比例進行隨機抽樣。
3.2監測工具
根據指南要求,本項目對于甲烷氣體的田間觀測采用的是靜態箱法。封閉箱體直徑400mm,高1000mm,箱體為圓柱形箱體,箱體材料為白色PVC,具有反光隔熱作用;箱蓋依箱體而進行密封設計,防止不漏氣;箱蓋中央內部安裝一個小功率直流電源風扇;風扇兩側分別設計2個小孔,一個用于溫度計的密封固定,另一個用于在取樣時的氣體采集。
3.3監測采樣
(1)采樣時,為排除采用時的人為干擾,可在采樣點周圍搭設木橋,以減少采樣時對采樣箱內外水稻植株的損壞。(2)安放好采樣箱后,分0、30、60min時進行采樣,每次采100mL。(3)取氣樣時間選擇上午,打開電風扇,使密閉箱內氣體充分混合;第二次、第三次取樣前5分鐘打開風扇進行混合。(4)讀取并記錄箱內外溫度。(5)打開取樣孔,用100mL的注射器抽取箱內合甲烷空氣,然后排空,第二次抽取箱內含甲烷空氣,密封兩端。(6)采集的樣品,送到擁有甲烷監測資質的單位——云南省環境科學院高原湖泊中心——采用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FID)的氣相色譜進行分析。
4分析結果
根據每個樣點每次監測的甲烷濃度(ppm),首先計算甲烷單位面積排放量,通過excel擬合最佳擬合曲線,得到最佳擬合斜率,然后計算每次箱法觀測的甲烷排放速率,最后計算每一區組甲烷平均排放速率,最終得到甲烷的減排量。新村單位面積甲烷減排量為19.26tCO2e,長家壩單位面積甲烷減排量為4.01tCO2e。與默認值單位面積減排量2.83tCO2e相比,以長家壩單位面積的減排量作為該次實驗的'單位面積減排量較為合適。因此,該項目124.5畝的稻田減排量為33.3t(計算公式:4.01噸/ha*8.3ha=33.3t)。
5結論及建議
5.1田間供水管理
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基線對照樣地應該一直有水覆蓋,但基線樣地出了一段時間的缺水,導致基線樣地與項目樣地的甲烷排放量基本一樣,因此,項目執行過程中,供水需要嚴格按照指南進行管理。
5.2建議
項目整個周期花費40萬元,其中監測成本占總費用的93.3%,而124.5畝水稻田僅能產生33.3tCO2e,即使每噸二氧化碳100元人民幣的話,也僅能產生3330元的收益,該項目沒有經濟性和可行性,因此,建議一方面加大項目面積,增加碳減排量,減少成本;另一方面將甲烷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FID)的氣相色譜進行分析方法進行替代,需要進行相關研究。
水稻田間管理技術要點論文 篇3
培育適合機插的健壯秧苗,是推廣水稻機械化插秧成敗的關鍵!把砗冒胧斓,苗好產量高”,秧苗素質的好壞,對水稻生育后期的穗數、粒數和粒重起著重要作用。機械化插秧對秧苗的基本要求是總體均衡、個體健壯,要求“一板秧苗無高低,一把秧苗無粗細”。那么,如何培育出適合機插的水稻秧苗呢?機插秧苗在苗期又是怎樣管理的呢?
(一)高溫高濕促齊苗
經催芽的`稻種,播后需經一段高溫高濕立苗期,才能保證出苗整齊,因此應根據育秧方式和茬口的不同,采取相應的增溫保濕措施,確保安全齊苗。同時,秧田要開好平水缺,避免降雨淹沒秧床,造成悶種爛芽。
1、封膜蓋草立苗 封膜蓋草立苗適于氣溫較高時的麥茬稻育秧。包括雙膜育秧、軟盤手播及機播直接脫盤三種類型。立苗期要注意兩點:一是把握蓋草厚度,薄厚均勻,避免晴天中午高溫燒苗。二是雨后及時清除蓋膜上的積水,以免造成膜面積水,加之覆蓋的稻草淋濕加重,局部受壓“貼膏藥”,造成悶種爛芽,影響全苗。
2、拱棚立苗 拱棚立苗法適于氣溫較低時的早春茬育秧和倒春寒多發地區,此法立苗在幼芽頂出土面后,晴天中午棚內地表溫度要控制在35℃以下,以防高溫灼傷幼苗。
播種到出苗期一般為棚膜密封階段,以保溫保濕為主,只有當膜內溫度超過35℃時才可于中午揭開苗床兩頭通風降溫,隨后及時封蓋。此間若床土發白、秧苗卷葉時應灌“跑馬水”保濕。
(二)及時煉苗
1、揭膜煉苗 蓋膜時間不宜過長,揭膜時間因當時氣溫而定,一般在秧苗出土2厘米左右、不完全葉至第1葉抽出時(播后3~5天)揭膜煉苗。若覆蓋時間過長,遇烈日高溫容易灼傷幼苗。揭膜原則:晴天傍晚揭,陰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若遇寒流低溫,宜推遲揭膜,并做到日揭夜蓋。
2、拱棚秧的煉苗 秧苗現青后,視氣溫情況確定拆棚時間。當最低氣溫穩定在15℃以上時方可拆棚,否則可采用日揭夜蓋法進行管理,并保持盤土(或床土)濕潤。
(三)科學管水
1、濕潤管理 即采取間歇灌溉的方式,做到以濕為主,達到以水調氣,以水調肥,以水調溫,以水護苗的目的。
操作要點:揭膜時灌平溝水,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如此反復。晴天中午如果秧苗出現卷葉要灌薄水護苗,雨天放干秧溝水;早春茬秧遇到較強冷空氣侵襲,要灌攔腰水護苗,回暖后待氣溫穩定再換水保苗,防止低溫傷根和溫差變化過大而造成爛秧和死苗;氣溫正常后及時排水透氣,提高秧苗根系活力。移栽前3~5天控水練苗。
2、控水管理 與常規肥床旱育秧管水技術基本相似,即揭膜時灌一次足水(平溝水),洇透床土后排放(也可采用噴灑補水)。同時清理秧溝,保持水系暢通,確保雨天秧田無積水,防止旱秧淹水,失去旱育優勢。此后若秧苗中午出現卷葉,可在傍晚或次日清晨人工噴灑水一次,使土壤濕潤即可。不卷葉不補水。補水的水質要清潔,否則易造成死苗。
(四)用好“斷奶肥”
斷奶肥的施用要根據床土肥力、秧齡和氣溫等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一般在一葉一心期(播后7~8天)施用。每畝秧池田用腐熟的糞清500公斤兌水1000公斤或用尿素5公斤(約合每盤用尿素2克)兌水500公斤,于傍晚秧苗葉片吐水時澆施。
床土肥沃的也可不施,麥茬田為防止秧苗過高,施肥量可適當減少。
(五)、防病治蟲
秧田期病蟲主要有稻薊馬、灰飛虱、立枯病、螟蟲等。秧田期應密切注意病蟲發生情況,及時對癥用藥防治。近年來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生逐年加重,務必做好灰飛虱的防治工作,可于一葉一心期用吡蟲啉2克(有效成分)加80千克水噴施。另外,早春茬育秧期間氣溫低,溫差大,易遭受立枯病的侵襲,揭膜后結合秧床補水,每畝秧池田用敵克松1000~1500倍液600~750公斤灑施預防。
(六)、輔助措施
在提高播種質量,抓好秧田前中期肥水管理的同時,二葉期根據天氣和秧苗長勢可配合施用助壯劑。若氣溫較高,雨水偏多,苗量生長較快,特別是不能適期移栽的秧苗,每畝秧池田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0克,2000倍液兌水噴霧(切忌用量過大,噴霧不勻,如果床土培肥時已使用過“旱秧壯秧劑”的不必使用),以延緩植株生長速度,同時促進橫向生長,增加秧苗的干物質含量。
(七)苗期倒春寒的應對措施
水稻早稻育秧期間,倒春寒天氣時有發生,對傳統的育秧方式影響較為嚴重,如果管理不當,則會造成爛秧死苗,導致有錢買種無錢買秧,嚴重影響水稻生產。機插育秧一般采用控水育秧,該育秧方式本身比常規育秧方式更耐春寒,與不少地區推廣的抗寒育秧技術不謀而合。但遭遇降溫寒流,也必須采取相應措施,以確保培育合格健秧壯苗。
1、深水護苗,以水調溫,以水調氣。遇低溫寒潮,灌深水至秧叉處護苗,注意不要淹沒秧心。寒潮過后若天氣突然放晴,切勿立即退水曬田,以免造成青枯爛秧死苗。倒春寒的主要危險就在于天氣突然放晴氣溫驟然回升,造成秧苗生理脫水,深水層可以緩解苗床溫度劇烈變化。
2、及時潑澆敵克松。低溫來臨前或寒潮過后,每分秧田可用100-150克敵克松兌成1000倍液潑澆,防止爛秧死苗。長時間陰雨低溫過后應及時噴施壯秧寶防治立枯病發生。
3、拱棚防凍。如遇降溫幅度大時間長,有條件的可結合前兩條措施,搭建拱棚保溫防凍。
4、忌過早追肥。低溫過后,秧苗抗逆能力較差,若過早施用化肥,對生長微弱的秧苗來說等于雪上加霜,加速了爛秧死苗。因此,應在低溫過后3-4天再開展追肥。
總之,我們要把培育機插水稻秧苗的苗期管理技術進一步地推廣,讓蘭西的水稻遠近聞名,讓此技術對農民種植水稻增產、增收、增效起到實踐指導意義。
【水稻田間管理技術要點論文】相關文章:
油菜早春田間管理技術03-17
淺析建筑工程技術要點論文11-30
探析番茄高產田間管理技術03-18
通信安置工程技術監督核查要點論文11-09
談水稻直播高產栽培技術論文(通用6篇)01-08
關于綠色建筑住宅施工技術的要點論文11-28
論番茄高產田間管理技術03-18
淺論番茄高產田間管理技術03-19
淺談水稻壯苗培育技術03-17
淺談水稻旱育秧技術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