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重陽節的起源介紹
登高
每逢九月初九,全家要登高望遠,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原意是為了避災,人們要離開平時的生活環境,盡量到高處去,躲避兇氣的降臨,以此保佑平安。相傳古時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日佩戴茱萸登山,回來后發現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遠走的家人無恙。流傳下來,上至帝后、下至民間,都會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望遠。
插茱萸
重陽節還有一個重要的儀式是在頭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種中草藥,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望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記的就是全家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活動。
賞菊
重陽節,草木黃落,群芳凋謝,此時只有菊花,傲然盛開,獨領風騷。所以菊花不單是植物四君子之一,更是重陽節的主角。除了賞花,重陽節還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唐代詩人孟浩然寫到“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與友人把盞賞菊、共話重陽。而在陶淵明的心中,菊花是一種隱逸出世的人格形象,在《飲酒》詩里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籬下的菊花,是他遠離功名利祿,回歸田園生活的淳樸初心。
吃花糕
重陽節的飲食之風,除了飲菊花酒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吃花糕。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糕的習俗。糕與高同音,“吃糕”代表“登高”,有步步高升之意。花糕也叫重陽糕,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五顏六色,香甜可口
【重陽節的起源介紹】相關文章:
古箏起源介紹08-24
重陽節的起源是什么05-29
屠姓氏起源介紹04-06
汪姓氏起源介紹03-24
璩姓起源介紹06-12
都氏的起源介紹07-06
羅氏的起源介紹09-27
醫學起源介紹11-11
拓拔姓起源介紹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