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中秋習俗之北方篇參考

    時間:2020-10-09 13:04:59 中秋節 我要投稿

    中秋習俗之北方篇參考

      中秋習俗之北方篇

    中秋習俗之北方篇參考

      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西安灃河“放河燈”

      灃河,匯集了從大峪、小峪、太乙、石砭峪、子午峪、灃峪、祥峪、太平峪等眾多峪口之山水。灃河水流終年不斷,潤澤了河兩岸田園稼禾。8月18日《西安地理》介紹了灃河旁的馬王村,筆者走訪村民,拜訪文化學者董穎夫、崔皓老師,得知馬王一帶在灃河有“放河燈”之習俗,“放河燈”是流行于長安區馬王段灃河沿岸的民間游藝活動。

      沿灃河兩岸的村民,為了寄托美好的希望,感念趙舒翹捐資修建了灃河22孔石拱橋,沿河方圓幾十里的百姓為了感恩戴德,并祈求神靈呈祥賜福,免遭水患,消除災害,人丁興旺,財運亨通,年年大吉大利,從清末光緒年間,便自動發起了“放河燈”這種祭祀性的民間游藝活動。

      “放河燈”于每年春節正月十五日夜晚舉行。從馬王村灃河上游河頭村放起,到馬王村、客省莊橋頭為止,其間漂游達2.5公里。沿河兩岸的村民都踴躍參加,也有外地群眾聞訊紛紛云集而至,觀賞放燈盛景。

      河燈制作方法是:做一塊四方形的木板,長寬各2尺,刨平推光,釘上邊沿,然后用軟面團做一個燈油碗,粘放在木板正中,碗內放置棉花做的燈捻,倒入清油,外邊用七彩紙糊成燈圍,放燈時點亮燈捻。

      放河燈的中心設在橋頭兩側的龍王廟前。高筑法臺,張燈結彩。法臺的一旁幾個角設置有十尊神像,即大神、丁甲、功曹、伽藍、土地、風婆、云童、雷公、電母、東海龍王;他們各自手持祭器,威然而立。在臺前,放置一艘用彩紙糊起來的,長達數尺或丈許,寬達1米或數米的紙船。船兩側畫著乾、坤、坎、離、震、巽、艮、兌“八卦符號”,船頭船尾各插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標志彩旗,迎風招展,獵獵有聲。參會的人手擎香蠟供果,圍著紙船形成一個偌大的圓圈。法主身披袈裟,手持法鈴,口中誦經,躬身驅步,按鈴聲的節拍,在十尊神像前縈繞起舞后而登臺作法……

      此時,從河頭村漂放的河燈,順河流漂浮而下。五顏六色的河燈,密如銀河繁星一般,順著蜿蜒曲折的河水向下游漂流,燈光閃爍,時暗時明;河岸遠眺,其勢非常壯觀。待河燈漂流到橋頭,人們便將紙船火化,大火熊熊,騰空而起。與此同時,有些許愿者趁機燒紙焚香,祈禱親友萬事平安,大吉大利;消除災害,呈祥賜福。還有人圍著火船開始進行各種游藝活動,盡情跳躍,直到夜半方休。

      當河燈漂流到橋頭兩岸,人們爭先恐后地捕撈河燈。新中國建立前,婦女生兒育女成活率低,婦人們想生個如愿的男女,就在河里撈河燈實現自身愿望。據當地迷信說法,撈上紅燈者可生男娃,撈上綠燈者可生女娃,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撈,把河燈“請”回自家,點亮放一夜晚,就會如愿以償。此風俗活動因放河燈和撈河燈以婦女為主,她們是此項活動積極倡導發起者,也是熱心組織活動者。

      新中國建立后,馬王村灃河橋“放河燈”活動逐年減少。1957年灃河發大水,柳林莊、河頭村河堤決口,村莊被淹,房倒墻塌。下游新河莊、新旺村、曹家寨、馬王村也被洪水圍困。新年正月十五日晚,沿岸村民最后一次放河燈,祈求神靈免遭水患,減少災害。由于河流挖沙改道,加之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防范意識增強,近五十年來放河燈活動隨之停辦了。

      藏紙 藏文化的傳承者

      藏紙做成的本子

      紙張是文明傳承的載體,每個古老文明的興衰變化,都會記錄在紙上,形成書籍,流傳后代。紙的出現,不僅使記錄文明、傳播文明有了有力的工具,而且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對文明的傳播和社會的進步起了重大作用。藏紙是西藏獨特的紙張,它的發展歷史,也是西藏文化進步的歷史。正是藏紙的出現,才使西藏的古老文明得以傳承繼續,才會讓我們在今天依然能夠看到千年前的迤邐風光。

      迎娶來的造紙術

      從歷史古籍中尋找西藏造紙術的源頭,會發現最早的造紙術是從吐蕃王朝時期開始的。“因請蠶種及造酒、碾、磑、紙、墨之匠,并許焉。”這句話提示了西藏造紙術最開始是由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進藏,從而得到了當時大唐的各種生產技術,其中就有造紙術。

      而在造紙術還沒有傳入吐蕃之前,當時的藏民族曾使用過樹皮、石片、羊胛骨頭、木板、竹片、羊皮等作為書寫載體。據《拔協》、《松贊遺訓》(又譯《瑪尼遺訓》)、《西藏王臣記》、《智者喜宴》等眾多藏文古文獻資料記載道:藏王松贊干布為迎娶東方大唐的文成公主,“賜給多種黃金寶物,一等金絲綾緞衣服和鑲嵌著紅寶石的琉璃鎧甲等高貴禮物以及絕密書信,派遣以噶爾·東贊域松為首的百位大臣騎士前去唐朝為贊普聘娶公主。”

      貞觀十五年(641年),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公主進藏時帶有“不計其數的珠寶、本尊釋迦牟尼佛像、占卜歷算之書六十種、醫藥、十八種工匠、各種谷物種子、眾多男女侍從等”。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中原造紙術正式傳入吐蕃。

      盡管當時吐蕃具備了生產紙張的物質基礎,中原造紙術又已經傳到吐蕃,但吐蕃習慣使用竹筆寫字,對紙張質量要求與內地不同,況且中原造紙所使用的竹、稻、魚網等原料吐蕃均沒有,需要探索和發現新的造紙原料及工藝。在藏漢工匠的共同努力下,經過9年的探索實踐,不僅找到了造紙原料,還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藏紙生產工藝。《中華造紙2000年》一書記載:“吐蕃650年開始生產紙張。”可以說,西藏真正開始生產紙張,應當在公元7世紀中葉。

      藏紙的制作,使當時的吐蕃文明出現井噴式的發展。松贊干布不僅派遣吞彌·桑布扎等16人去印度學習文字,學成歸來后創造了今天的藏文,同時開始大量翻譯佛教經典,形成屬于吐蕃的佛經。

      吐蕃文化的快速發展,漢地進藏的造紙工匠和佛經的翻譯、抄寫,是造紙技術在吐蕃得以迅速普及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從8世紀開始,西藏開始了大規模的譯經工作,來自中外各族的高僧云集吐蕃,將梵文、漢文和克什米爾文的佛經譯成藏文,搜集成大型佛學叢書。據統計,在這段時間內,譯師達350人之多,共譯出佛典4000余部。翻譯的書籍除佛經還有天文、歷算、醫學等著作。赤松德贊時期為了保障譯出大量的佛經著作,贊普下令征收紙、銅、鐵和皮張等。在《晶巖箴言》中記載:“國王令從門隅征收紙張,在統一領域的繕寫者、木匠、鐵匠等全體百姓在同一時間內完成納征”。

      譯經事業不僅促進了藏族文化的迅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藏紙生產的發展。有了紙,書籍便可以大量地轉抄廣傳。也使西藏的造紙業得以全面普及。

      傳承文明的載體

      紙張的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是印刷術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從13世紀開始,內地的木刻印刷術傳入西藏,從此,印刷業在西藏興起,繼而導致書籍大量生產。也正因為如此,印刷業的繁榮推動了藏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繁榮。

      以前,佛經書籍的制作大多靠手抄,隨著市場的大量需求,這種傳統方法不再適用,取而代之的就是木刻印刷。由于印刷事業的發展和印經數量的增長,又為造紙業開辟了新的廣闊市場,整個西藏地區出現了許多新的造紙作坊,以滿足印經和社會需要。

      據史料記載,當時影響較大的藏紙產區有拉薩、門隅、塔布、工布、尼木、桑昂曲宗、措那、后藏及康區,還有不丹和洛門塘等地。各地生產的藏紙按產地取名。除藏北地區由于原料缺少而沒有產紙記載外,其他各地幾乎都能生產藏紙。

      在諸多品種的藏紙中,公認最好的藏紙當屬金東藏紙。說起金東紙,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金東藏紙就是金東地區的造紙場生產出來的,實際上,金東地區有兩個造紙場,分為上下造紙場。據考證,可以證明的是當年的上造紙場位于西日卡公社第一生產隊(上世紀50年代前歸西日卡宗管轄),有個叫“卓”的地方,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造紙原料,有當地人稱作“秀新”的灌木叢和水資源,非常適合藏紙的制作。

      從古至今,藏紙生產隨著西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從它誕生的那天起,藏紙就對藏族的文明史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藏紙生產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但由于受到封閉的社會形態和守舊思想觀念影響,藏紙的生產發展一直停留在較低水平上,沒有得到更大的發展。尤其到了20世紀40年代以后,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和機制紙張充斥市場,加之藏紙傳統生產本身由于技術手段落后,消耗勞力大、成本高、產量低等諸多緣故,藏族傳統造紙業在藏區逐漸失去市場,技術失傳,社會上藏紙已近絕跡。

      當然,作為西藏地區的特色產品,隨著近些年西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也重新被有識之士所關注與重視。藏紙不應該塵封在歷史中,而應該繼續在現代文明中扮演其獨樹一幟的角色。在西藏自治區工業廳輕紡局等有關單位的重視下,一些有著藏紙制作傳承的人重新開始了藏紙的制作,以小批量生產的方式來滿足社會的特殊需求,并漸漸使這類傳統的民族手工業慢慢得到恢復并呈現出新的生命力。

      撒拉族的尕最制度

      早在唐宋時期,“尕最”已作為回族教坊的宗教領導者或教法裁決人在我國回族聚居區出現,元時譯作“哈的”,當時政府設立“回回哈的所”,以調解回族內部的民事糾紛和其他事務,元末明初,“哈的”(或“尕最”)流行于民間行使職司,后逐漸消失,唯撒拉族地區的一直保留到清末。

      “哈的”與“尕最”為同一個詞,系阿拉伯語“Gadui”的不同音譯,意為“法官”或“教法執行官”,是根據伊斯蘭教法職司審判訴訟的法律執行者。

      撒拉族的尕最制度是一種較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民族更為獨特的宗教社會制度。尕最不僅全權管理宗教事務,而且與土司制度揉在一起參與政治事務。撒拉族的尕最一般都成為世襲的土司。

      在東遷之前就已信奉伊斯蘭教的撒拉族先民,把尕最制度從中亞帶到了街子。據民間傳說,撒拉族先民定居循化后,為了加強伊斯蘭教育,從中亞撒馬爾罕地方請來了由蘇來曼帶領的40名“篩海”(伊斯蘭學者),專門普及和宣傳伊斯蘭。尕最就是從這些“篩海”中推選出來的。

      剛開始時,撒拉族的尕最是大家共同選舉出來的,要精通教義和教法,教育族人,公正判決訴訟,懲治違反教律教規者,管理清真寺共有財產,領導聚禮活動等等。后來隨著世襲土司制度的出現,尕最也變成世襲,除了以上這些宗教事務之外,兼管各項政治事務,甚至有的尕最直接成為了世襲土司。

      伊斯蘭教“政教合一”的特征,使初至循化的撒拉族先民仍以伊斯蘭教初期發展階段的政治制度來構建他們新的`社會結構。尕最制度的實行,從組織上把撒拉族的宗教信仰固定了下來,使許多伊斯蘭教的傳統在民間更加鞏固,從而使伊斯蘭教在撒拉族地區的發展有了穩固的社會基礎。另一方面,尕最使撒拉族的宗教意識得到了加強。直到現在,撒拉族的宗教意識比民族意識要強得多,他們對于宗教問題總是很敏感,這與歷史上尕最制度的實行有一定的關系。

      尕最制度一直延續到1896年,與土司制度同時被廢除。由于缺少文字記載,目前尚無法確定尕最到底傳了多少人,在街子駱駝泉旁邊有尕最墓地,那里共埋17人,由此看來,尕最可能傳世17人,甚至更多。

      紙上尋夢 藏文之初

      藏文

      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扎

      吞彌·桑布扎是藏文的創制者和藏文文法學家。也稱通密·散布刺或土彌·桑布札。生卒年不祥,無法考證。公元七世紀,他降生于涅地(雅魯藏布江南岸西藏山南地區隆子縣,也有說是出生于尼木縣吞彌家族中)。吞彌為地名(也有說吞彌為氏族名,原名阿努),桑布扎是梵音,意為西藏賢哲,是印度人對他的尊稱。其父親叫吞彌阿努,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御前大臣。母親名叫阿孥。

      訪梵文創藏文

      根據藏族史籍記載,吞彌·桑布扎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617—650)時七賢臣之一,官至御前大臣。曾奉命帶領16名藏族青年,攜許多黃金,途經異國的奇禽猛獸禁區,克服熱帶氣候的不適,堅持前往天竺,拜師訪友,受業于天智獅子和婆羅門利敬,學習古梵文和天竺文字。敬重佛法,精研佛學。

      吞彌·桑布扎在天竺學業期滿返藏后,根據藏語實際,從梵文的26個元音中挑出(i)(u)(e)(o)4個創制了符號式的藏文元音字母。又從梵文34個輔音字母中,取掉了5個反體字和5個重疊字,又在輔音字母中補充了元音“啊”字,補充了梵語迦、哈、稼、夏、恰、阿(音譯)等6個字,制定出4個元音字母及30個輔音字母的文字。又根據梵文蘭查字體創制藏文正楷體,又根據烏爾都字體創制草書體,被藏族人民奉為“字圣”。

      藏文史料記載,吞彌·桑布扎創制藏文后,即獻藏文頌詞一首給吐蕃王松贊干布。他很高興,贊賞不止。為了帶動臣民們學習文字,贊普首先拜他為師,在瑪如宮閉門不與外界接觸,潛心專習藏文聲明學與其他文化三年之久,松贊干布十分崇敬吞彌·桑布扎,并給他以優厚的獎賞,引起部分大臣的不滿。

      據說吞彌·桑布扎當年作了一首詩,自豪地言道:

      在這邊野僻陋的蕃地,

      我是最初有成就的智者,

      我是消除黑暗的明燈,

      榮獲君王如日月般的尊崇,

      百官臣僚中,舍我其誰!

      對雪域蕃地的人們,

      我吞彌的恩惠非輕。

      經書上的藏文。

      吞彌·桑布扎創制藏文后又著有《三十頌論及相轉論》即《文法根本三十頌》、《文字變化法則》即《文法性別用法》等語言文法著作8種,今幸存《三十頌》和《性入法》兩種,既是最早的藏文文法經典,又是今天必讀之教科書。吞彌·桑布扎不僅在語言學、文字學和文法學上頗有建樹,獨樹一幟,同時還是一位偉大的翻譯家。他翻譯了《二十一顯密經典》、《寶星陀羅尼經》、《十善經》、《般若十萬能頌》、《寶云經》、《寶篋經》等二十多部梵文經典,開了藏譯佛經的先河。有很多譯經后來被人收錄在《大藏經·甘珠兒》中。譯自天竺、漢地、尼婆羅、克濕彌羅和于填等地的佛教經典著作和各種文化論著被譯成藏文,使之成為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知識。

      結束刻木結繩的第一人

      如今,大昭寺法王殿中在松贊干布的坐像旁,除了他的兩位著名的妃子外,還塑有兩位重臣的像,其中一人正是吞彌·桑布扎。千千萬萬的朝圣者仍然在向他表達著深深的敬意。吞彌·桑布扎的像供奉在大昭寺里,說明后人給予他極高的殊榮,充分肯定了他的偉大功績。雖然當今學術界對藏文的創制年代有種種的說法,甚至質疑吞彌·桑布扎的貢獻,但這仍然動搖不了吞彌·桑布扎的歷史地位,因為后人絕不會把一個毫無建樹的人供奉在神圣的大昭寺里。而年代較早的敦煌吐蕃文獻中,明確說到吐蕃的文字出現于松贊干布,這是可信的。而吞彌·桑布扎,是一個永遠值得記憶的名字。

      三十個字母是盞盞明燈,照射出道道文明之光。吐蕃由此結束了刻木結繩的時代,吐蕃的文化開始有了質的飛躍。吞彌·桑布扎創制的藏文千百年來承載著民族的文化,至今綿綿不絕。有了文字,才使藏文化根系發達而枝葉繁茂,碩果累累。

      中國的白虎文化

      網絡配圖

      古代吉祥物·虎

      老虎號稱“百獸之王”,其文化內涵與吉祥含義也豐富多彩。它是勇氣和膽魄的象征,虎的圖案通常出現在古代兵器和古代武官的服飾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虎形物品,古人認為有辟邪的作用。

      而白虎在傳統文化中有著更深的含義,它是“五靈”之一,五行屬金,在天上代表西方七宿,在地上代表“右方”。古人還認為白虎不害物是統治者實行仁政之兆。

      古代除了有“四靈”說外,還有“五靈”說。所謂“五靈”,就是在龍、鳳、麒麟、龜“四靈”的基礎上再加上白虎。

      “五靈”是王者之嘉瑞

      晉杜預在《春秋左傳序》中說:“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唐孔穎達疏曰:“麟、鳳、龜、龍、白虎五者,神靈之鳥獸,王者之嘉瑞也。獨舉麟、鳳而云五靈,知二獸以外,為龜、龍、白虎。”唐薛濤《試新服裁制初成三首》曾引用“五靈”的典故,詩中寫道:“九氣分為九色霞,五靈仙馭五云車。”以此形容新服裝飾之華麗吉祥。

      值得加以區分的是,在傳統文化中有兩種不同含義的“白虎”。一種是源于古代天文學,運用于風水學,代表特定方位和五行的白虎;另一種指存在于現實中被視為吉祥物的白虎。

      先說第一種。中國古代天文學把星空的恒星劃分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三垣”是指上垣太微垣、中垣紫微垣及下垣天市垣。各垣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其形如墻垣,故稱為“垣”。紫微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或稱“紫微宮”,象征皇宮。太微垣象征政府機構,天市垣象征街市。在“三垣”外分布著“四象”,也就是二十八宿的合稱。

      “四象”即二十八宿

      古人之所以稱二十八宿為“四象”,乃因東南西北各有七宿,每七宿聯系起來很像一種動物。如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角像龍角,氐、房像龍身,尾宿像龍尾,它們連起來就像一條騰飛的龍。因東方屬木,木的代表色為青色,于是古人稱東方七宿為青龍,又稱蒼龍。南方的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柳為鳥頸,張為喙,翼為羽翮,它們連起來像一只展翅飛翔的鳥,因南方五行屬火,火的代表色為朱紅色,所以古人稱南方七宿為朱鳥,又稱朱雀。西方的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奎象虎尾、胃、昴、畢像虎身,觜、參像虎頭,連起來像一只跨步向前的猛虎。因西方屬金,金的代表色為白色,故稱西方七宿為白虎。北方有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室、斗像龜的頭、尾,虛、女、牛像龜身,連起來像一只緩緩爬行的龜。因北方屬水,水的代表色為黑色,黑色為玄,故稱北方七宿為玄武。

      “四象”作為四方的代名詞,先秦的《禮記·曲禮》已有記載:“行前朱鳥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疏曰:“前南后北,左東右西,朱鳥、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古代“左東右西”的概念與我們現在看地圖有區別,現在的地圖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古代的地圖是倒過來的,下北上南,這樣就成了“左東右西”。

      “白虎銜尸”為“兇象”

      風水學將“四象”運用到地形的分析上,以“四象”之形論吉兇。《三國志·管輅傳》記載:“輅隨軍西行,過毋丘儉墓,倚樹哀吟,精神不樂。人問其故,輅曰:‘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言雖美,無后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管輅根據毋丘儉墓的“四象”處于“四危”狀態,判斷毋丘儉兩年之內會有滅門之禍。

      東晉郭璞在《葬書》中也提到“四象”。他說:“地有四勢,氣從八方。故葬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頫。形勢反此,法當破死。故虎蹲謂之銜尸,龍踞謂之嫉主,玄武不垂者謂之拒尸,朱雀不舞者騰去。”

      古代還以“五靈”配五行,《禮緯·稽命征》稱:“龍,木也;鳳,火也;麟,土也;白虎,金也;神龜,水也。”東漢許慎在《五經異義》中,又把“五靈”歸納為五方:“龍,東方也;虎,西方也;鳳,南方也;龜,北方也;麟,中央也。”由此可見,白虎五行屬金,是西方的代名詞,這種觀念由來已久。

      “白虎”的另一種含義是指現實中存在的白虎,它是孟加拉虎的變種,原產于中國云南、緬甸、印度及孟加拉等地。目前白虎已是瀕危動物,全世界只有200只左右。

      王者行仁政白虎不害物

      最早記載白虎的古籍是《山海經》,《山海經·西次四經》稱孟山有礦產及奇特動物,“其陰(北面)多鐵,其陽(南面)多銅,其獸多白虎白狼,其鳥多白雉白翟”。虎為猛獸,白虎雖然性情溫和,有“小姐”虎之稱,但也不是吃素的。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記載:“秦昭王時白虎為害。”晉葛洪《西京雜記》也記載:“秦末有白虎現于東海,黃公為虎所殺。”

      也許是因為白虎性情溫和,體態優美,加上難得一見,后來人們逐漸把它視為瑞獸,并把白虎的行為與社會政治聯系起來。古人認為,如果白虎早上發出如雷的吼聲,則預兆著將有圣人出現,如果封建統治者施行仁政,白虎就不會傷人害物,如《宋書·符瑞志》稱:“王者不暴虐,則白虎仁,不害物。”

    【中秋習俗之北方篇參考】相關文章:

    七夕習俗之乞巧11-23

    中秋手抄報之少數民族的祭月拜月習俗09-21

    乞巧七夕的習俗參考11-26

    七夕各地習俗大全參考11-22

    德國留學風情之文化習俗12-14

    中秋手抄報參考:中秋對聯趣談07-26

    北方春分圖片11-14

    SAT寫作滿分標準之結構參考11-28

    澳洲留學之入境常識詳解參考11-14

    俄羅斯留學之必備常識參考1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1024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12p|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 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日产欧美国产日韩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 日韩精品欧美激情国产一区|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仑精品|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午夜三级国产精品理论三级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精品|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 | 99九九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天天影视久久综合网|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 麻豆精品三级全部视频 | 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免费 |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