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求職的“怪現象”
就業也有“富二代”,求職是在考父母?
與同校還在求職場中掙扎的同學相比,家境殷實的王晴就業經過看起來簡單、順利得令人羨慕。在省內一所不起眼的高校拿到碩士文憑后,在父母的“關照”下,王晴輕松從1000多名來自國內各所名校的競爭者中順利闖關,成為西南某高校今年招錄的兩名行政人員中的一位。
“我爺爺奶奶、爸媽兩輩人都在這所高校工作,現在也讓我按照他們的想法、沿著他們的生活軌跡走下去,我覺得自己的人生道路一眼就望到了頭,太沒勁了。”王晴的抱怨,在許多學生看來恰是一種幸福的體現。
“現在就業情況那么嚴峻,找份好工作,不僅是在考孩子,也是在考父母。”許多家長感嘆說。找工作是人生中的重頭戲,一個孩子的就業問題往往牽涉到幾個家庭。應聘擂臺上是求職者個人能力水平的大比武,擂臺下則是各種親友、社會關系的暗中涌動較量。
“每年學校里都有些同學,依靠各種親屬關系,畢業后直接進入待遇較好的用人單位工作。這些就業‘富二代’們,手中掌握著一般人不具備的社會資源,找份好工作相對容易得多。” 一位家境貧困的應屆畢業生無奈地說,“家庭背景的差異,在踏出校門走上社會的就業過程中展現得最為充分。”
要玫瑰還是要面包,愛情是就業的犧牲品?
經歷了大半年找工作的痛苦折磨,終于在獲得碩士學位的前一個月,拿到商業銀行錄取通知書的宋鳴,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人瘦了一大圈的宋鳴,在參加商業銀行的應聘時碰到了極富戲劇性的一幕:主考官以宋鳴做自己女婿為條件,私下告訴高大帥氣、學習成績優異的他,如果留在這里發展,能得到較快升遷。經過幾天思索掙扎,已有心儀對象的宋鳴,答應娶那位見過一面、沒有好感的女孩為妻。
當純真的愛情遭遇現實物質條件的考驗,是選擇玫瑰還是面包的古老話題,亦在現代年輕人的故事中演繹著各種不同的答案。“愛情見錢死”“感情是金錢的附屬品”“婚姻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甚囂塵上的.現實主義戀愛觀在高校畢業生群體中廣泛滲透、蔓延,一些校園戀人“畢業后,我們一起失戀”;極少數找工作不理想的學生選擇以婚姻作為籌碼,以嫁娶方式,改變自己的生活。
“找個好老公比找工作重要。”今年剛從某高校畢業的李鑫在博客中寫道,“11月份要去加拿大了,想到要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生活,心中除了期待,還有些忐忑不安。老公說,到了國外后,我可以找份教漢語的工作先干著,工資也不低。”一門心思準備出國外語考試的李鑫,屬于“閃婚”族。與大自己9歲、身在加拿大的老公見了4次面,認識不到7個月就迅速結婚了。“感情是可以在結婚后慢慢培養的吧。”李鑫在博客中喃喃訴說著,“愛情,屬于奢侈品。”
高學歷≠好工作,文憑成“雞肋”?
“考研,選好導師很重要。”應屆畢業研究生李明語重心長地向堅持考研之路的后來者傳授心得:“跟了一個好導師,你就有了‘四包質量’保證:包做課題、包畢業、包就業、包讀博,享受一條龍待遇,省力又省心。免得你上了幾年學之后,這邊剛跨出校門,那邊就跨入待業低保行列。”
李明的經驗之談,道出了考研大軍的普遍心態:讀研,也要為將來發展做好長遠打算。投奔到人脈廣、威望高、資歷深的名師名門下,不管畢業后是選擇就業還是繼續求學深造,依靠自己導師的聲名和社會關系,日后都能混出個模樣。
在找工作中習慣失敗的李明,就是深受導師蔭庇的一員。雖然對求職單位要求不高,但受所讀專業就業面窄的不利限制,很難找到一份還算過得去的工作。最終還是在導師的大力推薦下,才得到現在這份月薪不高、但來之不易的工作。
“那些把考研當作緩解就業壓力的避風港、把研究生文憑當成找份好工作的敲門磚的同學,還是慎重地想好了,再決定自己是否適合走考研這條路吧。研究生文憑就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李明仔細給自己算了筆經濟賬,“讀研前我在中學當老師,每年收入2萬元。現在辭職讀研,3年學費加生活費就是五六萬元錢。畢業后發現,所讀專業社會需求量不大,很難找工作。現在想再回到原來的學校教書,也不可能了,學校已經沒有編制了。目前收入還沒教書那會兒高。我失去的不僅是時間和金錢,還有讀研3年寶貴的機會成本啊。”
許多高校畢業生認為,在求職過程中他們不僅耗費了大量精力、財力;更在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中,在工作、前途、愛情、道德、信念的天平上進行著艱難掙扎、抉擇。經過同樣的高等教育熏陶、培養,站在同一擇業平臺上的學生們,有權利要求用人單位以公平、公正的方式選拔人才。以自己實實在在的能力改變自己的人生、掌握自己的命運。
【畢業生求職的“怪現象”】相關文章:
分析考研怪現象08-23
醫療保險卡的怪現象11-18
面試遭遇怪現象應該如何應對08-12
畢業生的求職故事10-24
求職文書:畢業生求職英語08-24
畢業生的求職簡歷封面10-25
畢業生的求職簡歷范本10-18
畢業生真實的求職故事07-08
畢業生的求職面試故事08-10
自考畢業生的求職經歷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