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疾病:偷竊癖
心理疾病是由于內、外致病因素作用于人而造成腦功能障礙,從而破壞了人腦功能的完整性和個體與外部環境的統一性所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疾病:偷竊癖,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偷竊癖屬于意志控制障礙范疇的精神障礙。其表現是反復出現的、無法自制的偷竊行為,雖屢遭懲罰而難于改正。這種偷竊不是為了謀取經濟利益,也不具有其它明確目的(如挾嫌報復、竊富濟貧或引人注意等),純粹是出于無法抗拒的內心沖動,據此可與一般偷竊行為相區別。
年逾古稀的奧斯卡影帝達斯汀·霍夫曼居然是個小偷,而且熱衷于偷知名酒店里的物品——肥皂、毛巾、踏腳墊、電視機……其實,極其富有的薇諾娜·瑞德曾偷過針織衫、漫畫書;NBA球星霍華德和香港明星林子祥都順過太陽鏡。
在常人印象里,小偷偷竊往往是為了生活需要,但已身家富庶的明星公子小姐們又何必為了這些而伸出那看不見的第三只手呢。
如果你想不通,那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下一個新名詞:偷竊癖。在美國一項涉及43000人的研究中,11%的被試者承認至少在商店里順手牽羊過1次,而這些人對所偷之物完全有支付能力。
根據《犯罪心理學》的看法,按偷竊時的心理狀態,可以分為蓄謀型和偶發型。而就心理動機而言,有虛榮心理,報復心理,僥幸心理,空虛心理以及偷竊癖。如果不是職業偷竊,那么我想僥幸心理和空虛心理要占大多比例了。再加上如果本來生活條件尚好,就得考慮虛榮心理。
最后一種偷竊癖是在變態心理支配下表現出一種反常行為。患者常反復出現不可克制的偷竊沖動,對偷什么無明確目的,偷什么便什么,也不以攫取經濟利益或供自己使用為目的,而是將它們藏起來,或者送給他人,或者暗地退還物主,或者扔掉,以此來滿足變態的心理需求。
偷竊癖的特點:
作為偷竊癖患者,有不能控制的反復出現的偷竊沖動,偷來的物品并非自己所須,也不是為了物品的價值。患者往往是把偷來的物品丟掉或偷偷的送回原地或隱藏起來。這種偷竊沖動似乎有一定的周期,當沖動的緊張度升到一定程度,偷竊行動既帶來滿足。患者沒有預謀,如果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偷,則不屬于“偷竊癖”。應對患者進行教育訓練,并結合心理治療。
偷竊癖的有效治療一般是:
(1)理解認同,消除阻抗。父母和老師要放棄偏激無效的教育方法,承認以往在關愛上的欠缺,這樣可拉近心理距離,緩解孩子的緊張感。
(2)相互商定,正面強化。同孩子一道商定矯正計劃,根據過去偷竊行為頻次,制定遞減和延長周期的具體要求,若達到要求,家長要及時兌現獎勵,老師給予積極評語及簽字。
(3)專業治療,改善腦功能。根據患兒不同年齡和智商、情商、焦慮或抑郁程度,醫生選擇認知治療、放松治療、暗示治療、點穴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使本病從根本上得以治愈。
拓展:心理疾病的原因
一、超負荷的工作壓力
很多都市白領被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所困,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時的調理,久而久之便會產生焦慮不安、精神抑郁等癥狀,重則誘發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
二、感情與家庭的變故
失戀無疑是很痛苦的情感體驗,失戀的一方會因對感情的難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會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產生心理障礙甚至是不理性的過激行為,給對方和自己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另外,對于離婚后的受損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經受不住家庭解體的打擊,造成心理傷害。一項相關調查表明,目前我國離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壓力過重的約占70%,這一群體非常需要心理支持與幫助。
三、對網絡的依賴心理
網絡新生代幾大病癥適當上網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時間上網,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網站,極可能誘發心理疾病。
如長期上網聊天、游戲、網戀,極可能使上網者因長期處于虛擬狀態而影響其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嚴重者甚至會發生人格分裂。
四、生活貧困加重心理壓力
這一群體主要是下崗職工和高校的貧困生。一些下崗職工觀念一時難以轉換,對家政、建筑等工作不屑一顧,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
心理壓力與生活壓力的雙重作用極易導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而對于邁入高等學府的有些貧困生而言,一方面是經濟狀況的窘迫,一方面是虛榮心的作祟,這種現實會加劇矛盾心理,使這些貧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
五、急功近利的心理傾向 升官、買房后易得抑郁癥
有些人對事業的追求有急功近利的傾向,他們往往經不起失敗的打擊。由于他們對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費太多的力氣,總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
可現實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觀意愿而改變,當然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斷自我加壓,總是苛求自己,結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失敗,并誘發抑郁癥、自閉癥等心理障礙。
六、學習任務過于繁重 高考不如意如何調整心態
學生天天面對著讀不完的書和看不完的復習資料,面對著父母老師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負。目前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患有各種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在少數。
考試壓力所引發的心理癥狀主要有:反應遲鈍、焦躁不安、學習恐懼、抑郁及厭學心理。
七、過分溺愛獨生子女
少男少女的七種不健康心理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除了養成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性之外,還常常表現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懼甚至有暴力傾向。
家長的溺愛會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這種潛在危機就像定時炸 彈,引爆后的殺傷力是巨大的。
八、投資受損后無法承受
人們的投資意識不斷增強,但當長期的投入沒有得到期望的回報或資本嚴重虧損時,難免造成人們心理失衡。強烈的挫敗感、情緒的劇烈波動、巨額資金的流失,極可能摧垮一個人的心理防線,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輕生。
九、難以適應社會發展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瞬息萬變,有些人卻因種種原因而難以適應。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看不慣,又因自己無力改變現狀而郁悶、煩躁;對單位里的分配不均看不慣,為自己的報酬偏低而憤憤不平;
因信仰的蒼白而產生失落感、無歸屬感;因個人技能與現代化的差距而焦急、無奈等等。上述這些可導致人們產生“心病”。
十、老年人缺乏精神關愛
我國絕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基本得以滿足,但他們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卻未必盡如人意。老人晚年失愛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這是引發老年人心理問題的重要誘因。
【心理疾病:偷竊癖】相關文章:
偷竊類諺語11-22
杜預的《左傳》癖04-29
精癖哲理句子11-17
喝茶人的“茶癖”11-09
精癖哲理句子11-12
偷竊做賊類諺語精選12-16
偷竊做賊類諺語11-20
偷竊檢討書07-29
偷竊檢討書03-26
關于杜預的《左傳》癖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