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預言的真實性
看似神秘的接納預言實則很簡單,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接納預言的真實性!
“我們是否可以通過自我調整來贏得別人喜歡我們呢?”
對于這個問題,有個“接納預言”是這樣說的:如果我們認為別人喜歡我們,那么在與他互動時,我們就會表現得比較熱情,對方也因此更容易喜歡我們。相反,如果我們認為他人不會喜歡我們,那么我們對他人就會比較冷淡,別人也會不喜歡我們。
這完全是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我們預測別人接納我們,我們就會被接納,不然,我們就不會被接納。”在現實生活中這個說法也經常被用于解釋“人們為什么會彼此喜歡或者彼此厭棄”。但心理學家想知道的是,這個說法是真的嗎,或者僅僅是人們的臆想呢?
當然,如果我們同時考慮以下因素:如有些人更關心被接納,有些人天生就很容易接納別人等個人因素與文化因素后,這個預言就變得更加復雜了。但這里我們先不考慮這些,我們想知道的是,對于所有方面一模一樣的兩個人,如果他們其中一個預期其他人會接納他,另一個則預期其他人會拒絕他,那么是否真的前者就比后者更受人喜歡。
最近一個研究證實了該預言,雖然到目前為止,只有其中一部分得到了證實。該研究的結果發表在剛出版的《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
Waterloo大學的Anthony Stinson博士及其同事提出了一個理論模型,其中第一條是:一個人的友善程度可以預測他人對他們的喜愛程度(Stinson et al,2009)。由于2000年有研究已經證實了人們僅需30秒就根據他人的`熱情程度判斷出誰是真正友好的人(Ambady et al,2000),因此心理學家對Anthony Stinson博士的這個說法都堅信不疑。
很高興見到你
但其中比較具有爭議的部分是,一個人的被接受預期是否真的會影響其熱情程度。為了研究這一問題,2009年西蒙等人通過操控“人們對首次將要接觸的人的預期”對該問題進行了研究。
該研究征集了28名被試,并把他們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我們稱之為A組)被告知其將要見到的是一位女士,這位女士非常擔心自己會給他們留下不好的印象。而另一組(組B)被試則僅僅獲悉了約會對象的基本信息,而能降低他們被拒絕的焦慮的信息則未被告知。經過這樣的處理之后,就產生了兩組被試,其中一組被試認為他們更可能被約會對象接納。
結果,當A組的被試發現了這位女士的緊張和不安全感時,他們的焦慮情緒下降了(獨立觀察員判斷A組被試的緊張程度下降了大約一半)。“女士的擔心”成功地降低了男士們對于互動過程的焦慮,因而在面對女士時他們也表現得更加熱情。而B組被試在互動過程中則表現得非常緊張不安。在觀察員看來,那些表現得更熱情的被試,也就是A組被試比B組被試更招人喜歡。
結果證實了,當被拒絕的風險較低時,被試會表現得更加熱情。相反當風險較高時,被試由于害怕被拒絕,進而會表現得較為冷淡。
這個試驗證明了,那些被接納預期較高的人在面對陌生人時表現得更熱情,別人也會認為他們是友好的。也就是說,這一實驗為“接納預言”的真實性提供了證據。
你是社交樂觀主義者還是悲觀主義者?
然而在該研究中出現了個意外情況,由于有一小部分社交樂觀主義被試(或者說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由于主觀上認為的自己是會被接納的,導致實驗設計并未影響他們的被接納預期。
當然,社交樂觀主義者總是能從正面思考問題,他們也更容易預期并發現自己會得到接納。而社交悲觀主義者由于預期他們會被拒絕,他們在與他人互動時也會表現得較為冷淡,防御的行為也較多,導致別人真的拒絕他們。現在想想社交悲觀主義者的口頭禪“唉,我就知道他會拒絕我的”就只能讓人感慨了。
【接納預言的真實性】相關文章:
情侶間的精準預言06-01
預言類英語集合09-25
如何接納生活中的意外10-24
心理學上如何接納自己10-25
美國留學住家愿意接納怎樣的孩子呢10-10
《紅樓夢》中預言敘事手法的運用08-07
怎么保證醫學論文的真實性11-20
論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論文提綱08-24
材料真實性承諾書模板12-04
論文真實性承諾書范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