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在教學中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和思維的地位與作用
一、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地位
我們不妨從現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架構來看這部分教學內容的地位(見圖1)。
二、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與思維在構建地理知識框架中的作用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經常聽到學生訴說地理知識如何零散、瑣碎,缺乏一個知識的框架體系,只能強記硬背,而且就算背下來了,后面的應用也是個大問題,有時候用同樣一句話回答同一類問題,用在這道題是合適的,用在那道題卻不對了。出現學生所說的這種情況,究其根源,筆者認為,關鍵是學生對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和思維的理解與應用出了問題,而且學生沒能理解區域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因此在思考同一類問題時沒能結合到具體的區域中去處理。比如“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亞馬孫河與塔里木河的情況就差別巨大,只有兼顧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和整體性,才能對它們作出準確分析,即必須先落實兩條河流所在的具體區域,然后再運用整體性原理去思考。這樣一來,地理知識將不再是零碎、枯燥而難以把握的。應該說,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的學習內容并不算艱深,理解起來也不難,因為會有很多鮮活的案例來幫助說明。教學中最關鍵的是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思維的推進與應用,落實在教學中,便是將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從自然地理環境向人文地理環境順利推進,這是有關教學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構建從自然環境到人文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思維呢?以下是部分參考案例。
(一)在河流問題上的整體性思維體系。
如果將河流的特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看成“果”,影響特征形成的因素便是“因”,此時可將有關河流問題的因果知識構建為如圖2的整體知識框架。
(二)在人文地理區位分析問題上的整體性思維體系。
人文地理大體包括農業、工業、城市、交通、商業、旅游六大區位問題,其全面分析方法離不開圖3所示的整體性思維體系(左側要素為自然因素,右側要素為人文因素)。
(三)在環境問題上的整體性思維體系。
環境問題可分為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是由自然環境本身的特點而產生的;次生環境問題則是人類對自然環境中資源的過度采掘、開發,或者向自然環境過度排放有害廢棄物而引發或誘發的。因此環境問題的思考可從圖4切入,比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等。
……
三、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在地理高考中的地位
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會把對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考查放在重要位置。試題考查時又分為顯性考查和隱性考查。
(一)整體性原理在自然地理題型中的顯性考查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涵義包括:①各要素相互聯系、制約、滲透,構成一個整體;②各要素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力求保持協調一致;③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④某一區域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區域環境的變化;⑤每個地理要素除了具有獨特功能外,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
1.該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據圖可以確定的是
A.地殼上升 B.水源減少
C.氣候變干 D.物質沉淀
2.湖泊的消亡引起了湖區自然景觀的變化,這反映了自然環境的
A.整體性 B.差異性
C.穩定性 D.脆弱性
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一個區域地表形態的變化往往受另一個區域物質運動的影響。
(1)略。
(2)泥沙主要來源區哪些氣象災害會加速該區域陸地面積變化?為什么?(10分)
【題例三】(2010年海南卷地理)圖5中4條曲線分別示意北半球中緯度某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與光照、營養物質含量、氣溫的年變化。據此完成14~15題。
14.表示光照、營養物質含量、氣溫年變化的曲線依次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以上3個題例重點考查整體性涵義中的生產與平衡功能。
(二)整體性原理在人文地理題型中的隱性考查
【題例四】(2011全國文綜)39.分析圖中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2)根據材料二分析甲區域成為優良牧場的自然條件。(12分)
(3)根據材料二說明甲區域歷史上一直作為軍馬場的區位條件(除其自然條件外)。(8分)
答案:(2)地域較廣且較平坦;(西、北)氣流受山地抬升,在此多云雨;海拔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氣候較濕潤;祁連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較豐,適宜牧草生長。(3)甲區域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地理位置適中)。河西走廊歷史上一直是農耕民族與北部、西部游牧民族爭奪的戰略要地,軍馬需求量大。河西走廊及往北、往西的大片區域,氣候干旱;河西走廊中的綠洲以及河西走廊以東地區則主要應農耕之需,皆不適宜大規模集中畜牧戰馬。
本題例的第(2)題是農業區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考查,自然地理環境的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要素對人文地理中的農業生產有深刻影響。人文地理區位的自然條件分析必須把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如圖甲所示。第(3)題則是一道對人文地理區位原理的深刻考查,要求考生必須扣住題干中的“軍馬場”切入答題,難度較高。深入分析考題答案,得出其思考切入點是從該區域的特殊位置去分析。如圖乙所示,地理事物所處的位置是環境各要素特征的先決影響因素,各要素結合在一起進而形成“軍馬場”的特殊區位,解答本題的思考離不開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
四、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與思維在培養現代公民素養中的地位
高中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的基本理念”。這是高中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掌握地理知識的素養在地理素養中處于基礎地位,是其他相關地理素養形成的基本載體。課標中的內容標準要求學生“獲得地球和宇宙環境的基礎知識;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其主要途徑;認識區域差異,知道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問題途徑”。這些地理知識既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也是學生學習地理技能、過程與方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礎。至于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與思維在構建地理知識框架中的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
在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今天,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世界各國決策和行動的指南,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素養,使學生爭做21世紀合格的祖國公民乃至世界公民,是地理教師的重要職責。今天的學子就是明天祖國與世界建設的參與者甚或是決策者。作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通過平時的地理課堂教學的潛移默化,讓地理整體性思維扎根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學到受用一生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想,初步具備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
【淺談在教學中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和思維的地位與作用】相關文章:
淺談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03-26
淺析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03-24
探析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03-18
淺談廣場舞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論文(精選10篇)08-12
淺談地理教學中思維品質的培養12-10
論企業文化在現代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03-09
論工程師在施工索賠中的地位和作用12-05
成本管理在企業中的地位作用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