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建設生態住宅關注人類健康
摘要:隨著建設生態住宅、綠色住宅呼聲的日益高漲,房地產開發商開始在住宅小區建設的同時進行室內環保設計和園林綠化試圖為住戶營造優美的居住環境和健康生活水平,從而發揮最佳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生態住宅;居住環境;健康水平
隨著建設生態住宅、綠色住宅呼聲的日益高漲,房地產開發商開始在住宅小區建設的同時進行室內環保設計和園林綠化、試圖為住戶營造優美的居住環境和健康生活水平,從而發揮最佳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住宅是人們生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為了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因素中的有利作用和防止其不良影響而創造的生活居住環境。住宅環境是指在特定時刻由組成住宅的物理、化學、生物及社會各種因素構成的整體狀態,這些因素可能對居住人群直接或間接地產生現時的或遠期的作用。住宅環境分為住宅外環境和住宅內環境。住宅外環境(居住區的環境)包括日照、自然風、水環境、綠地與景觀、公共衛生設施、體育健身等;住宅內環境包括居室的配置、微小氣候、日照、采光、空氣清潔等。住宅環境可以通過人工處理,創造出人們需要的局部小環境,包括通過用地和建筑材料的選擇、設計、建造工藝以及有關設備的使用和管理等措施來改變室內環境。良好的室內環境(小氣候適宜、光線充足、空氣清潔、安靜整潔等)對機體可起到良好調節作用,使中樞神經系統處于正常狀態,提高機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的傳播,發揮增強體質、延長壽命的作用。反之,不良的住宅環境(寒冷、炎熱、潮濕、陰暗、空氣污濁并含有有毒物質和病原微生物、噪聲以及過分擁擠等)則是一種惡性刺激,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降低機體各系統的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居民情緒惡化,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居住環境對人類健康影響表現在生理方面(對機體的機能損傷和出現病理性變化)和心理方面(人的精神壓力和壓抑性)。
一、住宅環境因素
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中的各種因素,按其屬性可以分為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和社會因素。住宅環境是一種優化的次生環境。
(一)物理因素。住宅環境中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微小氣候、噪聲、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等。
(二)化學因素。住宅環境中的化學因素主要包括建筑和裝飾材料中所散發的各種化學性污染物。如建筑施工中使用混凝土外加劑、防凍劑和為提高混凝土的凝固速度使用高堿混凝土膨脹劑和早強劑。室內建筑裝修裝飾材料中產生的常見的污染物如VOCs,已經鑒定出的有300種之多等。
(三)生物因素。住宅環境中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室內環境中細菌、真菌、病毒和生物性應原(如真菌孢子、塵螨、植物的花粉和動物皮屑)。
(四)社會因素。住宅環境的社會因素主要包括居住區的管理、鄰里之間的關系、醫療保健體系、家政服務系統、公共健身設施、社區老人活動場所等。
二、住宅環境與健康
人一生中有79%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住宅環境的優劣對人類健康產生直接、問接和潛在的危害。為了保證住宅內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條件,為少兒的生長發育和老年人的保健以及某些人群的工作提供良好條件,在研究住宅環境時要以人的健康為核心。
(一)住宅設計的基本衛生要求:要求居室內有適宜的小氣候,冬暖夏涼,住宅應干燥,防止潮濕,必要時應有通風、采暖、防寒、隔熱等設備。采光照明適當。室內空氣清新。室外有足夠的綠化場地,游廊或水池、花園等,盡可能多地與自然接近。
(二)地段的選擇:居住區位于城市常年主導風向的上風側;居住區的位置應考慮其周邊污染源排放性、開放性、輻射性以及周邊環境噪聲的情況;位于日照、通風良好、地勢平坦,最好有3%的坡度的地區;土壤干燥,未受污染,地下水的水位距地面至少應有1.5%。
1、居室的衛生規模。居室的衛生規模是根據衛生要求確定的居室容積、凈高、面積和進深等應有的規模。居室容積的大小與居住者是否生活方便、舒適,室內小氣候和空氣的清潔程度有關。凈高較高的居室,室內的空氣儲存量較多,并可升高窗戶的上緣,有利于采光、通風和改善室內小氣候。居室進深是指開設窗戶的外墻內表面至對面墻壁內表面的距離,它與室內日照、采光和換氣有關。進深大的居室中,離外墻遠的地點空氣滯留,換氣困難。室內日照是指通過門窗進入室內的直射陽光照射。室內需要日照,陽光使機體各系統的功能增強,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組織再生能力和新陳代謝,促進機體發育,使人感覺舒適,振奮精神,提高勞動效率。陽光中的紫外線有抗佝僂病和殺菌作用。陽光和人工光源光譜中的可視部分(400—760nm)通過視覺器官刺激大腦皮層,影響其興奮和抑制過程,從而作用于機體各系統,改變機體的生理和神經反應,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和覺醒狀態的周期變化。如果采光和照明不良,不僅對全身一般生理狀態有不良影響,同時可使視覺功能過度緊張而全身疲勞。長期在光線不良的條件下工作,可促成近視的發生,但過度的采光會使室內溫度增高,不利于節能。
2、住宅微小氣候對健康的影響及衛生學要求室內由于圍護結構(墻、屋頂、地板、門窗等)的作用,形成了與室外不同的室內氣候,稱為室內小氣候。室內小氣候由氣溫、氣濕、氣流和熱輻射四種因素組成。
(1)氣溫。室內的氣溫主要取決于太陽輻射和大氣溫度,同時也受生活環境中各種熱源影響。大氣溫度可直接影響室內溫度,在室內自然通風良好情況下,室內溫度可略高于室外氣溫。微小氣候各要素中,氣溫對體溫調節起主導作用。
衛生學將12℃作為建筑熱環境的下限。非常寒冷的室溫會使人的心血管系統負擔過重,冬季里死于心臟病的人會比其它季節要多。另一心臟病人死亡高峰是在夏天,暑熱使心臟跳動加劇,使人排汗增加,并使血壓升高。極冷和極熱的氣候會使人的免疫系統負擔過重,人體的抵抗力下降。高室溫會使早媒傳染病發病增多。低室溫會使呼吸道疾病增多。某些地區由于冬季日照率太低,無采暖設施,可以通過改善建筑熱工性能,使室內局部溫度高于下限。舒適的室內溫度因季節不同而異,同時考慮到人體的生理需要和能源。
(2)氣濕。即空氣中含水量,一般以相對濕度(水蒸氣分壓)表示。相對濕度)80%為高氣濕,(30%為低氣濕。相對濕度隨氣溫升高而降低。室內濕度過高,不僅影響人的舒適感,還有利于室內環境中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加劇室內微生物的污染,這些微生物可導致呼吸系統或消化系統等多種疾病的發生。氣濕影響人體蒸發散熱。一般在低濕環境下氣濕對人體熱平衡影響較小,隨氣溫升高,蒸發散熱占人體總散熱量的比例增加。氣濕的影響也隨之增加。在高氣濕時,氣濕過高將阻礙蒸發散熱;而低氣溫時,氣濕增高可增加機體散熱和衣服導熱性,使機體寒冷感增加。集中空調設施中有加濕和去濕裝置,可以調節室內的相對濕度。一般家用空調器(分體或窗式)只能依靠降溫來去濕。
(3)氣流。室內空氣的流動對人體有著不同的影響。夏季空氣流動可以促進人體散熱,冬季空氣流動會使人體感到寒冷。當室內空氣流動性較低時,室內環境中
【淺析建設生態住宅關注人類健康】相關文章:
淺析關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鴻篇巨制-評《生態美學叢書》03-07
淺析建設工程監理控制要點03-27
淺析金融保險專業建設02-28
淺析企業的“亞健康狀態”03-22
淺析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現狀的研究11-22
談住宅中的生態建筑設計論文11-16
淺析住宅照明電氣插座及其回路設計探討03-24
夏熱冬冷地區綠色住宅設計淺析03-13
生態建設與相關產業的開發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