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先秦儒道身心觀與修養途徑

    時間:2024-09-30 20:31:47 哲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先秦儒道身心觀與修養途徑

      現代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身體問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話語中心,下面是小編整理推薦的一篇關于先秦儒道身心觀研究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一、身心轉向社會背景

      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后消費主義時代的推進使身體問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話語中心。相應地在學術界,舒斯特曼“身體美學”引發身體研究熱潮,成為哲學史上有革命意義的大事件,文學領域也出現“身體意象”、“身體寫作”、“身體批評”等新現象--身體問題已成為我們需首要思考的問題。

      二、先秦儒道身心觀理論根基

      (一)儒家“天人之學”.儒家認為天德是人之安身立命的價值所在,天道是理性邏輯起點和人的固有本質,人之心性則為天道的表現,天地大宇宙包含人類的小天地。孔子認為人出自于天須肩負天命以延續天道,通過“仁”將“天”內化于心,實現天人合一。孟子運用由人及天的逆推方式,認為人要達到“知天”、“事天”從而在實踐和修養上與“天”統一。

      (二)道家“道生德成”.道家老子視“道”為世界萬物存在的內在依據,也是道德行為的核心標準,“大德”依附于“道”,“道”與“德”相互依存,“道”是無意識下的終極存在,可生發萬物,“德”則蓄養一切。莊子語認為大德之人順應自然規律而行動,無私心且不脫離道,至人之德能把世間所有美好東西匯聚在其身周圍。

      三、先秦儒道身心觀

      (一)孔子身心觀。孔子提倡保護生理身體以承接種族繁衍和祖宗大業,飲食上要選新鮮食材。天性方面,孔子看好“好德如好色”境界,從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角度出發節制欲望而塑造德性身體,實現禮與身心和諧狀態。孔子認為通過“明明德”修身可實現世俗之身向“止于至善”的有德之身轉換,只要努力踐行仁德就會“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認為君子不在乎吃飽穿暖,而在“就有道而正焉”,到時候則“樂以忘憂”--德性身體使生理身體延年益壽,從而提高生命境界。

      (二)孟子身心觀。孟子德性思想建立在“性善論”基礎上,認為如按天生資質做事就可達到人性之善。“性善論”展開即道德之心的“四端說”,“四端”完全展露會強化為“四性”,使仁、義、禮、智匯聚為善。孟子認為人身由氣充斥,心志可調控勇氣,意氣專注又引起心志動蕩,所以要善于養化浩然正氣,方法是讓氣和“義”、“道”結合,讓道德滲透全身。孟子用“兼所愛”和“兼所養”珍愛并保養世俗身體每個部分,認為命運無法改變,而內在本性修養可改變生命意志,讓欲望居合理之位而實現德性身體價值。

      (三)老子身心觀。老子主張“身道合一”,萬事萬物的終極實在“道”能在有形身體中附著,人之身體就經由“道”的生化,個體要從內心深處體悟宇宙萬物,而不落于“五色”、“五音”、“五味”的世俗享受俗套中。“道”是“有”和“無”的辯證統一體,對應到身體中即“有身”與“無身”,老子認為“善攝生者”之所以能在險境下保全身體,是因為其把身體看做道德載體,超越“有身”桎梏達到“無身”境界,用“無”維系了“有”.

      (四)莊子身心觀。莊子提出“立德明道”、“道通為一”,認為身體是“道”之所賜,“道”可給人相貌,“天”可給人形體,但莊子更看重承載靈魂的身體,只有體道者才能保證形神不滅而成“圣人”、“真人”、“至人”.養形方面,莊子認為人最好“終其天年”而非“中道夭者”,要將生命看重到“兩臂重于天下”的地步。養神方面,莊子認為養神之道是“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形神兼顧方可“通道”.

      四、先秦儒道身心觀之理想人格

      (一)孔孟理想人格。孔子的理想人格是聚合仁、智、勇三項的君子,君子要“文質彬彬”,內在品質與處世行為結合而走向通達。孔子認為君子的人格基石和道德準則是“仁”,要會“愛人”,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能夠居仁、守義、循禮,得志與民同享,不得志則獨善其身。“大丈夫”善養氣,身上有浩然正氣,能用意志控制精神境界,把“仁”作為追求而把“義”作為行為舉止規范,必要時可“舍生取義”.

      (二)老莊理想人格。老子的理想人格是“圣人”,遵循天道而效法自然,處于虛靜無為境界。“圣人”以“道”為價值本源,承載自然之德而不追求功名利祿。“圣人”面對問題能保持柔弱狀態,取得柔弱勝剛強效果。“圣人”還能做到知足常樂,在生活作風上勤儉節約,回歸自然的本真狀態。

      莊子的理想人格是“真人”,超越世俗凡人而凌駕萬物之上,無憂無懼,不食五谷而飲風露,不受生死束縛,是天與道的完美融合,能順應自然、安身樂命。

      五、先秦儒道身心修養途徑

      (一)守道。儒家主張“居仁由義”,孟子認為“義”的最初感受是羞恥心,如追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即不義。“義”表現為“禮”,孔子認為禮是人立足社會的基礎,禮和仁要結合以實現“道”.道家認為仁義是道德下降的標志,“禮”是社會混亂之根源,不探究禮與仁就會避免不仁不義之事,只要“道法自然”就已足夠。

      (二)禁欲。儒家主張“見利思義”,君子要把“義”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孟子認為先義后利,只要擁有仁義忠信的品德,爵祿會自然而來。欲望方面,孔子在肯定正當物欲基礎上提倡節欲,孟子明確提到“養心寡欲”以保證身心健康發展。

      道家主張拋棄“義”和“利”,以期進入超脫現實的逍遙之境。老子主張舍棄損人的外欲以回歸自然,“無欲”才知足快樂。莊子把消減欲望的過程稱作“坐忘”,以達到物我兩忘境界,才利于生命生發。

      (三)修心。儒家孔子把德行修養看做修身關鍵,主張學思結合,學習范圍在于詩、書、禮、樂。學習過程中要善于取長補短,通過內省以改正錯誤。孟子認為耳、目只感受表面事物,唯有心才能體會事物本質,所以要用心追求仁義,還要用“反求諸己”的德律手法反省錯誤以達到最高修養境界。

      道家老子側重自省,認為過多學問會引發物質欲求,影響為道,因此要適可而止,才能遵循規律而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讓人如嬰兒般精力充沛,防止外在禍患而保全身心。

      結語

      先秦儒道兩家身心觀均建立在“道”基礎上,認為個體通過道德踐履可實現生命價值,但儒家把“道”認作存在本體和道德的本體,道家則把“道”復歸到生命本身,所以只有在自然本真生命狀態下才能進入“道”的境界。這樣,儒道兩家身心觀就在同一本質下分化為不同實踐,形成了互補關系。

      參考文獻:

      [1]邵漢明。儒道人生哲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2]老聃、莊周。老子·莊子[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3.

      [3]羅安憲。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張艷艷。先秦儒道身體觀及其美學意義[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先秦儒道身心觀與修養途徑】相關文章:

    寫作主體素質與修養的途徑論文11-23

    論先秦故實觀的法律制度意義11-29

    先秦儒家“義利觀”與現代商業倫理的構建03-20

    淺析先秦儒家天人觀的生態倫理思想探微02-27

    淺論儒道哲學之入世與出世03-04

    淺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03-11

    先秦文獻中的“情”12-24

    淺論先秦“中和”美學思想12-20

    淺談提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途徑和方法01-01

    先秦名家琦辭辨微03-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应用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国产精品 一区 在线| 精品水蜜桃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男 |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黄床大片免费30分钟国产精品| 精品国精品国产| 精品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 无翼乌无遮挡全彩老师挤奶爱爱帝国综合社区精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手机在线精品|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9|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人精品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综合色| avtt天堂网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日韩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不卡动漫| 国产网红无码精品视频| 免费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 四虎精品影院永久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女教师|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精品视频国产灰线|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潘金莲|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