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陽泉市衛生學校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效果調查與分析論文
摘 要:為了深入了解筆者學校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效果,分析并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筆者學校護理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提出學校應從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整合基礎醫學課程、適度引入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PBL)、切實優化實驗教學內容等方面對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加以改進。
醫學基礎課程是護理專業學生專業學習的先期課程,對醫學臨床課程的學習起到橋梁作用,甚至影響學生整個專業的學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為了深入了解筆者學校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效果,分析并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筆者學校護理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選取筆者學校2013級、2014級護理專業5個教學班學生為調查對象。
2.調查方法與內容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172名學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72份,收回有效問卷17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0%。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的整體認知、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整體設置的評價及課堂效果的評價。
3.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Microsoft Foxpro 6.0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頻數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1.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的整體認知
問卷就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的興趣和重要性的評價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2%的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感興趣,有92 %的學生認為醫學基礎課程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為學習專業課程提供基礎知識和為臨床工作打基礎。說明筆者學校護理專業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的重要性認識比較深刻,但需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生對筆者學校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整體設置的評價
有83%的學生對筆者學校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整體設置感到滿意,認為學時的安排基本能滿足學習的需求,有90%的學生對學校基礎醫學課程考核的形式和考試的題型給予了肯定。
3.對學校基礎醫學課程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2%的學生認為筆者學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經常將基礎醫學知識與護理實踐聯系并增加反映最新基礎醫學發展前沿的內容,對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科學性學法的指導上也只有35%的學生給予肯定,有89%的學生認為多媒體輔助教學在突破難點、提高課程生動性和趣味性上效果明顯。
三、討論
基于這次調查問卷得出的結果,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對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加以改進。
1.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次調查問卷顯示,被調查學生中只有42%的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感興趣,這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按照傳統的三段式教學,學生專業學習首先接觸到的便是基礎醫學課程。學生從單純文化課的學習一下涉入專業性極強的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習,大量枯燥的記憶、理解的內容導致學生無所適從,往往一開始就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要提高基礎醫學課教學效果,激發教學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首要的。對于一年級新生來說,正處于向自主學習過渡的階段,教師不要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安排學習復習進程,適當地引導和干預是非常必要的。應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滲透對學生科學性的學法指導,這種指導既要針對課程的特點,又要深入掌握學生的特點,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其次要增加基礎醫學課程的趣味性,比如將枯澀難記的理論通過教師的整合處理,編成朗朗上口的口訣或順口溜,便于學生記憶;將深奧難懂的理論通過直觀的動畫演示和視頻觀看,便于學生理解。
2.有效整合基礎醫學課程
基礎醫學課程之間存在著廣泛密切的聯系。筆者學校現在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還沿襲著傳統的以學科為單位單獨教學的授課方法,同一個器官系統的知識往往需要間隔1~2個學期,在不同的課程中學習,這樣導致醫學基礎課程之間嚴重脫節。對學生而言,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對教師而言,因為中職學校的學情,教學的難度加大。比如教師在講授生理學某一器官系統的知識時,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先給學生復習回顧解剖學的相關知識,否則教學將無法進行。針對這種現狀,有必要探索重建一種全新的基礎醫學課程教學體系,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從疾病到治療藥物”的原則,將基礎醫學各學科的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和融合,加強各學科間的有機聯系。不過這種課程的整合和融合從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操作上是有一定難度的。首先勢必沖擊正常的教學秩序,對教師的慣常教學是一種挑戰。其次筆者學校現行的教研組體制會增加融合課程授課內容銜接的協調難度。要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有機整合,學校層面的宏觀調控、教研室的整體運作、各教研組的有效實施缺一不可。學校應該按照教學大綱和現用教材制定出課程整合的總體教學計劃。教研室則注重授課教師的合理配備及授課內容銜接的協調,同時在教師的專業培養上,要逐漸模糊課程教研組的界限,落實全科培養的思路。
3.適度引入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PBL)
對當今的醫學教育而言,知識的講授與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比已經降低到一個相對次要的地位。同時護理行業準入考試—護士資格考試更加傾向于實踐應用,病例題型增加,加強了對護士實施干預及判斷實施結果能力的考查。這次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筆者學校基礎醫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基礎醫學知識與臨床實踐聯系及對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有所欠缺。PBL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引導、以案例討論為基礎、以模塊式教學為構架,強調多學科的滲透融合,可以作為改進基礎醫學教學模式的切入點。學生一進入醫學教育學習階段,就可讓學生接觸到臨床案例,案例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方面的知識。但就筆者學校現有的學情,PBL教學法在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中可探索適度推行。可通過課題立項方式鼓勵教師在教學中研究實踐,摸索適合筆者學校學生特點的PBL教學法。學校層面,在教師教學新理念的培訓、課程的整合、案例的統一編寫方面應積極組織開展。
4.切實優化實驗教學內容
對于形態學科的實驗課教學可以實行實驗攜理論的授課方式,即理論教學內容與實驗教學內容融為一體的現場教學模式。直接將理論課課堂搬進實驗室,教師邊講授邊示范,學生邊聽講邊練習,有效避免了基礎醫學課程中實驗課安排滯后于理論課,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弊端。對于機能學科的實驗課,同樣可以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從疾病到治療藥物”的原則進行實驗項目的重組。同時可適當減少驗證性實驗內容,增加探索性、綜合性及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的應用性實驗。
【陽泉市衛生學校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效果調查與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分析高職護理專業的課程設置03-13
臨床護理專業課程設置研究論文11-13
護理專業論文[精選]07-25
護理專業論文05-19
女院體育舞蹈教學效果分析論文11-21
醫院護理論文醫院護理職業現狀調查分析共11-16
旅游管理專業微課教學效果分析06-05
初中音樂教育體驗與教學效果分析的論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