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w48us"></dfn><ul id="w48us"></ul>
  • <ul id="w48us"></ul>
  • <del id="w48us"></del>
    <ul id="w48us"></ul>
  • 端午節習俗的興起

    時間:2020-10-14 13:05:26 端午節 我要投稿

    端午節習俗的興起

      核心提示

    端午節習俗的興起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古稱重五,與九月九日稱重九之意相同。又稱“端五”或“端陽”。是我國民間傳統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22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閭大夫,輔佐楚懷王。屈原救國的愿望破滅后,在極度悲傷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詩人62歲時)農歷五月五日縱身投入汨羅江。當時楚國人民因舍不得這位賢臣的死去,聞訊后紛紛劃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蹤影。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之后,人們每年這個時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

      據說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曾夢遇一位自稱屈原的賢士,他對區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后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因為蛟龍是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絲的。”后來人們改用楝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此后,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惡日驅邪祟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黃連丸、霍亂丸;采葸耳,取蟾諸,以合創藥,及東行螻蛄。”除了治難產的縷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丸藥。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從“長命”、“續命”等名稱看來,就可以知道,當時人是多么畏懼惡日對生命所造成的威脅。不僅在實際上制作治病的丸藥,在心理防衛上,也要仰賴五彩絲來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見的鬼魅及兵災。

      盡管有這些顧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減,積極祈禳的習俗仍隨處可見。周處的《風土記》記載晉朝新興的端午習俗有:“采艾懸戶上,踏百草、競渡”等。懸艾固然是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來稱為“斗百草”的.游戲。而被視為端午特色的競渡習俗,也在此時出現。據宗懔的《荊楚歲時記》按語:“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記》中并未確實記載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說顥然是受了傳說的影響。事實上,競渡、祈禳。表面上是為拯救屈原而舉行的競渡,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祟的本意。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浴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據說這種艾草,在針灸的時候別具療效。一般人則將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為小虎,再貼艾葉于其上,在端午節時戴上。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

      盛唐的重要節日

      到了唐朝時,端午已成了個重要的節日,宮廷中也有種種的慶祝活動。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王溥的《唐會要》卷三五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他說:“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不只是寵臣有賞,一般文武官員也各有賞賜。馬縞(約10世紀中葉)的《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于端午節以衣、扇獻于祖陵。

      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唐玄宗時:“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巧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不過,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戲,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經濟實惠的扇子來應景。李淖的《秦中歲時記》記載:“端什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溤贄的《云仙雜記》卷一引《金門歲節記》也說:“洛陽人家……端午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葉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謂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來)。

      唐朝新興的端午習俗,還有所謂的“五時圖”。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一記載:“北朝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所謂“五時圖”、就是在紙上畫蛇、蝎、蟾蜍、蜥蜴、蜈公,也稱“五毒符”。據說這五種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時存在時,才不敢互相斗爭,得以和不共處。所以,掛五時圖就可以防止這些毒蟲作怪。

      大宋精致的節日

      宋朝的端午節物,比起歷代,更見精致。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買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卷二一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宋人的巧思還不僅限于此。同樣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們也會加點花樣,使它的外形藝術化。吳自牧的《夢粱錄》卷三記載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于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也有人以泥塑天師像,以艾為頭,以蒜為拳,懸在門上辟邪。“天師”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現的兩種形象,因為他們的外形威猛,足以震懾邪魔。同時也可看出道教對端午習俗的影響。

      明朝的“女兒節”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驅毒的五毒符,逐漸加入裝飾的成分,成為婦女釵頭的點綴。沉榜的《宛署雜記》第十七卷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蝎、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這一類的釵頭飾,在清朝江南一帶稱之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為“女兒節”。《宛署雜記》第十七卷記載:“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此俗似乎僅見于北京。

      靠近江河的地方,則在端午舉行龍舟競渡。張岱的《陶庵夢憶》(1646年)卷五記“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只,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繡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后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斗,偶墮洄渦,則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艓齊開,兩岸汩汩然而沸。

      楊嗣昌的《武陵競渡略》詳細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的競渡習俗。當地俗傳競渡是為了禳災,因此劃龍舟前要舉行種種祭祀,還要聘請;巫師來作法以祈求勝利。劃過龍舟后,居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用意也在于辟惡。

      西湖的龍舟則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旁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沉,鴨子則會四處游躥躲避。盡管歷代都有在端午節捉蛤蟆制藥的習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醫加入這個偏方的陣容。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據說蟾酥可治疔瘡、惡腫。

      另一種民間辟蟲的偏方則是飲菖蒲、雄黃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黃酒在帳之上。顧祿的《清喜錄》(1830年)卷五:“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墻壁間,以祛毒蟲。”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會以雄黃酒在他們額上畫一個“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相關鏈接屈原與廉政

      屈原曾在《楚辭》中說:“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不受曰廉,不污曰潔。不接受他人饋贈的錢財禮物,不讓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潔。只可惜屈原生不逢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但“衏顧楚國,系心懷王”,有“存君興國”之義。流放之后,他仍握瑾懷瑜,深思高舉,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只待國君一悟,然而,他千辛萬苦等來的卻是楚國的滅亡,山河的淪陷。他頓時萬念俱灰,心灰意冷,只身投汩羅江一死,以明其高潔清廉的忠君愛國之志。

      《招魂》是屈原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作于其被放逐之后。全文采用楚國民間的招魂形式,極寫上下四方的險惡,極贊故鄉音樂、飲食、居室之美,抒發詩人流放他鄉而不忘欲返的愛國情懷。“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作為首句,以自序開篇,坦誠詩人自己從來都以清廉、服義自許。《卜居》是《楚辭》中的一篇,文題的意思是占卜如何處世。詩人用問句的形式對比正反兩方面的人生之路,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區分強調善惡美丑的水火不容,表達詩人對美善的堅執和對丑惡的棄絕。《卜居》中所流淌的情感,正是屈原選擇的痛苦和選擇之后的痛苦。“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展現了詩人對廉潔、正直、清白的理想人格的執著追求。

      兩千多年來,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人們仍保留著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辦農民詩會等古老習俗,至今仍流傳著一支《粽子歌》。歌中唱道:“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又是一個粽子飄香的端午,秭歸人們扶老攜幼來到江邊,拋撒包好煮熟的粽子,召喚屈原的魂魄回歸故里。在緬懷偉大詩人的同時,讓我們將“廉潔”二字深深地銘刻在心間,做潔身自好、不與污濁同流,讓學廉、思廉、崇廉、守廉、倡廉成為自覺的行動。(本報綜合)

    【端午節習俗的興起】相關文章:

    拓展訓練興起的原因11-02

    國學熱興起的原因分析10-12

    網絡客服與大師興起08-21

    試論中國鄉村教育運動興起的原因10-17

    山寨文化的興起英語手抄報02-17

    創業潮興起,如何成功創業10-04

    零售企業如何應對物流的興起10-18

    戲曲音樂的多方位創作及其興起09-01

    端午節習俗用英語怎么說08-08

    端午節習俗手抄報-端午節手抄報插圖08-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仑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偷| 久久精品蜜芽亚洲国产AV|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91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精品国产|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人妻| 国产精品被窝福利一区|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九九热在线精品视频| 2022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不卡|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四虎精品影库4HUTV四虎|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国产精品99| 国产精品龙口护士门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熟女高潮视频|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正在播放酒店精品少妇约| 人妻少妇精品系列| 三级高清精品国产| 下载天堂国产AV成人无码精品网站| 久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丰满白嫩大屁股ass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四虎久久无码一级| 精品国精品国产| 97精品在线播放| 2021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四虎久久无码一级| 99精品福利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不卡|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专区|